美文网首页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15 治国靠大道理还是小道理?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15 治国靠大道理还是小道理?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23:07 被阅读0次

    一、治国靠大道理还是小道理?

    答: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三个概念:国、大道理、小道理。

    1、国的概念

    一是,在宗法封建时代,诸侯一级的分封区域叫“国”。

    二是,在皇权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简言之,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是最高统治者的,“朕即国家”。

    三是,近一百多年来,民族、国家的概念。

    2、小道理

    在现代人看来,儒家所推崇的那套东西,只是一些小道理。

    简言之,小道理认为:血缘伦理大于政治伦理。

    3、大道理

    在皇权时代,忠君是大道理。天下都是皇帝的,忠于社稷和忠君算是一回事。

    当今时代,跟民族、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的道理就是大道理。

    4、小道理其实是大道理

    在宗法社会里,国法是在血缘伦理上衍生、拓展而来的,家庭亲情(父子伦理)先于社会责任。

    正是从最核心的血缘关系出发,才有所谓大宗和小宗,宗主和宗族。而在一切血缘关系里,父子关系又是最重要的一环。

    所以,在魏国,乃至于安陵的危亡面前,缩高毅然以保全父子之义为第一,这在宗法关系里完全站得住脚,是大道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若反其道而行就是礼崩乐坏,破坏稳定格局。

    所以,生活在战国时代信陵君(他身上还背着封建社会的大包袱),听说了缩高的死讯,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郑重其事地向安陵君道歉,这件事就算这么过去了。

    5、圆凿方枘

    社会结构变了,以“大一统”或“民族国家”的价值观来解读“小道理”注定行不通。

    所以才有“胡三省(他身上背的是皇权专制社会的大包袱)在《资治通鉴音注》里边提出了自己的怀疑,认为安陵君和缩高的表现非常不合情理”、

    “陈垣(他身上背的是民族、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大包袱)揭示胡三省的微言大义,自己同样话里有话,讥讽自己时代里的汉奸走狗。”

    6、总结(一)治国靠大道理还是小道理?

    简言之,严格意义上的宗法社会(西周初年)是靠小道理(宗法);大一统后,基本是靠大道理,但初期也曾存在“两难”;到了现代国家,大道理治国(法治)。

    7、总结(二)历史是观念史(小道理后来被误解)

    “011 司马光为什么不语怪力乱神?...... 你看,时代的演变就是这样,历史事件会被不断地重新表述,历史观也会被不断地重新建构。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在特定的观念框架里理解历史的。”

    “......今天的读者一定感到很诧异:难道安陵君和缩高是对的,信陵君是错的吗?信陵君到底哪里做错了呢?

    这些问题,不但今天的读者想不通,就连生活在宋元之际的胡三省也想不通。”

    8、总结(三)文化基因的枷锁(小道理刻在基因里)

    “《熊逸书院》1.3丨《左传》的青萍之末......后人每每讥讽儒家礼学繁琐迂腐,殊不知这些繁琐迂腐在那个以宗法系统维系的封建制里自有其特定的合理性。只是当宗法解体、封建消亡,社会结构变了,再固守那套周礼就难免显得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了。吊诡的是,也恰恰是在社会结构巨变之后,儒学才被奉为经典,孔子才被尊为圣哲。经典的文献是不刊之论,圣哲的言语为万世垂法,儒学和现实这才总是有矛盾重重。

    源自小社会的体制与伦理被郑重其事地施行在大社会里,激起的风浪直到今天依然余波未息。”

    二、(提问缩高的儿子)“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果魏国不是你的知己,让你处处受到冷遇,甚至碰壁,而秦国把你当成人才,以国士相待,你该何去何从呢?

    答:人民有迁徙自由,人才有流动自由

    1、“委质”之前有选择权

    向谁“委质为臣”,在宗法社会里就意味着向谁效忠,至死不渝。重点是,在“委质”之前,自己是可以有选择,有斟酌的。原则上说,一旦选定,委质关系一经确认,就终生不能反悔。

    2、不存在与生俱来的义务

    这里的重点是:向谁效忠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义务。

    也就是说,缩高的儿子虽然出生在魏国,但效忠魏国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义务。

    3、心照不宣的“委质为臣”

    缩高的儿子,投靠秦国,被委以重任,即便没有向秦国国君委质为臣,至少在缩高和安陵君这等老派人物的眼里,实在已经相当于委质为臣了。

    4、“委质而策死”的无悔

    所以,缩高的儿子为秦国坚守管城,不过是在履行古老的义务而已,并没有任何道德瑕疵。就算他守不住城,死在信陵君的手里,也算死得其所,保持了武士的荣誉,缩高应该也不会因此而怀恨信陵君的。

    三、(提问苏格拉底)如果雅典城邦以不公强加于你身上,甚至要你去死,你的朋友帮你制定出了一套越狱计划,雅典人其实宁愿你逃走,只要不留在雅典讨嫌就可以了。而且在雅典之外,也有不少独立城邦愿意接纳你,你选择越狱还是呆在原地等死?为什么?

    答:(苏格拉底回答:)不越狱,但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认罪伏法。

    (恰恰相反,他坚信雅典对自己的审判是不公的,自己遭受的冤屈并不比窦娥更轻。)

    苏格拉底的理由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义务服从国家的法令,难道仅仅因为国家对自己不好,想要自己的命,自己就该背弃它吗?

    四、苏格拉底何必非要自寻死路呢?

    答:1、苏格拉底相信两件事:

    第一,越狱就等于蔑视法律,伤害城邦,如果公开宣布的法律判决可以由私人来取消或者摧毁,城邦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第二,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城邦抱以最大限度的、超越一切的尊重,当然也超越对父母的尊重。

    苏格拉底这样对克里托(帮助他制定越狱计划的朋友)说:“如果你不能说服你的城邦,那么你就必须服从它的命令,安心接受它给你的任何惩罚。”

    2、苏格拉底观念(相信两件事)背后的社会背景

    苏格拉底的观念得益于古希腊很特殊的政治格局:古希腊的世界是一个城邦林立的世界,每一座城邦基本就是一个小国,各有各的文化、风俗和政治体制。周游世界因此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自由民可以遵从自己的心愿,喜欢哪里就定居在哪里。

    3、尊重契约大于尊重父母

    所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作为雅典公民,并不是因为自己碰巧出生在雅典,而是自己选择了雅典,和雅典的法律达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这个契约是自己在毫无压力和误解的前提下,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才签订的,如果自己对这项契约有所不满,或者感到不公,那么当然可以拒绝签字,并且可以离开雅典,去找自己心仪的城邦定居。

    五、你能不能认同苏格拉底的观念呢?苏格拉底的生活时代大约和豫让相同,他又会不会认同豫让的观念呢?

    答:1、不管怎样,司马光肯定认同苏格拉底的观念(当然,大一统的社会里是没有选择权的)。

    2、苏格拉底会认同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观点,但肯定不认同豫让“三姓家奴”行为。

    六:熊老师文末说“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从《资治通鉴》的笔法来看,司马光重新打扮了豫让,并且对缩高和安陵君给予了认可,但这又让胡三省和陈垣感到不满,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简述司马光如何重新打扮了豫让?为何对缩高和安陵君给予了认可?胡三省和陈垣为何感到不满?为什么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

    答:1、简述司马光如何重新打扮了豫让?

    ——豫让的新形象是:忠而不武。

    2、为何对缩高和安陵君给予了认可?

    ——大一统的和平年代里,缩高和安陵君的行为,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

    3、胡三省和陈垣为何感到不满?

    ——用大社会的价值观来评价小社会的伦理,当然会不满。

    4、为什么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在特定的观念框架里理解历史的,所以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15 治国靠大道理还是小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mf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