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我们认识了梦想力模型,其中建构梦想是第一步,在这个部分中,重点是启蒙自我意识、系统认识自己,这就需要从下图这个模型开始~~

1.在探索兴趣中发现自己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开始,甚至于在往前追溯,当婴儿还未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对它所处的环境进行探索了,比如,有的宝宝不安分,总想提前与这个世界见面~~
一旦开始与世界接触,探索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探索世界是每一个人本来就应该具有的一种本能。
那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很多成年人,在成年之后的那种持续探索力呢?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无意识地被阻隔了!
生活中,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做法和说法,“你竟是整天瞎玩儿,这能有助于你提高学习成绩吗?这有用吗?”(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用吗?!)
当一切都与“有用”挂钩,那些看似“无用”之事就被彻底替代了!就这样,那扇探索之门被关上了,取而代之的是严格遵守规则和制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无用”之事,确定真无用吗?!
我经常与学生们交流,在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中,都会去关注一下,他们以前和现在都有过哪些课外才艺方面的尝试和学习,绘画、舞蹈、乐器、声乐、运动项目、机器人编程、英语口语外教等。新时期的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尝试,以上的项目中,至少有一到两种是有过涉猎的,有的孩子甚至是多种才艺班集于一身!
关键点来了,结果大不同,真正能把这些才艺班都坚持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多数学生们,在高年级,因为学业压力的原因,都不得不中断才艺学习,一切为主课让路!
还有一类是经过尝试,最终确定了至少一项的保留爱好,比如,有学生跟我分享说,在画画的时候,或者弹琴的过程中,自己觉得特别享受,最终考级都是自然产物。
探索与尝试过程,就是体验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喜欢,是不是合口味,是不是能在其中获得自己期待的那些潜在需求,就好比品尝美食的过程,只有亲自试过了,才知道好不好,而这个过程,一定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意愿和意识,不是为了取得某些履历,也不是为了考级,而是从兴趣出发,在过程中,发现自己,迈开建构梦想的第一步!
2.在培养兴趣中提升自己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被发展的。
书中提到姚明学篮球的经历,包括著名钢琴家朗朗学习钢琴的经历,还有很多艺人王力宏、周杰伦都有过类似的成长经历,就是他们最开始都不是非常感兴趣自己所学所专精的项目,那么是什么让其后来得以持久发展呢?我知道,到现在为止,朗朗每天都要保持练琴2小时,钢琴家绝不是虚言!
这其中,包含能力提升、成就感加持,正向循环一旦开启,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在培养兴趣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孩子。
前几天,与一个学生在探讨,他做视频剪辑的过程,其实还是蛮复杂的!
而且定期经常更新,新的内容出来就要去研究,再去继续做,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视频剪辑能力提升了,越来越强!
在探讨的过程中,我用启发式交流,来帮助他对比这个过程与学习过程中的相似之处,实际上,他自发地在进行着学习活动,只不过,他没有清晰这其中的真正规律和本质,进一步澄清,协助学生去发现这些蛛丝马迹!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追求的那个学习能力,其实是藏在日常生活里,藏在兴趣爱好中,一旦这些基础打得牢,孩子们的自我知识体系形成,就会逐渐迁移,比如,我有学生,因为对原版游戏的钻研,英语翻译能力和听口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可以独立看英文原版著作~~
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玩游戏得把控,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管理?仅靠单纯地控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和因应这种状况!(之后专门会写一篇这样的主题文章,聊一聊背后的核心点与本质诉求)
3.在投入兴趣中成就自己
时代在进步,兴趣在发展,多元的兴趣,成就着独特的个体。
有些孩子的兴趣是阶段性的,呈现了多元、丰富和不断变化;而有些孩子的兴趣是持续性的,呈现了专一、独特和持续深研!
前者是不断拓展更多可能性,从中发展着丰富、鲜活的自我;后者是持续深研发展独特唯一性!
无论哪一种,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就着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
阶段性带来阶段目标,促进和激励孩子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专一持久性,最终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孩子的事业追求!
无论怎样,投入到兴趣中,最终都是成就孩子的一生!
兴趣可以从科学角度,迁移到学习中,我本人也未曾想过,我会如此沉迷于学习与实践,无法自拔,投入其中,感受到心流状态!
这样的体验不亚于科学家做实验,学霸同学沉迷在解题过程中的集中投入状态!
这个前提是我们先升级并打破固有认知概念,学习不是任务,学习要学以致用!学习与玩儿得过程,其实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实践、体验,都要经历模仿、认知、与实践!
当体验到成就快感,一切就会发生质的飞跃!那个成就的背后藏着无比热爱,那个动力就自发地开启……

教育的过程,让教学发生的过程,至关重要!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在《通往未来之路》中收获可以落地践行的密钥,得到巨大潜力价值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