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记忆里,对唐贞观的历史印象最深,喜欢那段历史是因为那段历史有太多的选择,也有太多的突破,至今留存的史料永远无法考证当事人经历了多少无眠之夜,也无法展现每一个在今天看来正确的选择,是如何被决定的。如何面临选择?就让我们在有限的史料支撑下,来脑补那些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时刻。
玄武门之变
史学界对玄武门之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管是太宗早有预谋,还是太宗临危应变,先发制人;也不管是太宗改史过度贬低高祖与李建成,还是高祖与李建成确属平庸。此处只讨论一个现象:太宗无论身处何种环境,立长祖制在先,且已有太子事实,更有一层是一旦发动兵变失败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有没有可能避免?面对是否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选择,可以想象太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当机立断。正如史学家猜测这个决策可能从动议,到最终决定历时几年。如果没有外界条件,单凭太宗自己决断,这个选择可能不是这个结果,也有可能太宗选择了妥协,但是没有得到善终。
按照太宗审时度势的处事风格,如果没有赢的可能,是断然不会冒然行事,但是如果有胜的可能,且胜的面比输的面较大时,太宗是敢于身先士卒的。但是可以肯定,太宗绝不会打无准备之战,这一点从虎牢关之战可以预见。另外,昭陵六骏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太宗“天选之人”的自信,不是自我膨胀得来的,是靠一次次虎口拔牙,全胜而归累计的。
玄武门之变像极了虎牢关之战,在久围王世充的郑军而无法拿下洛阳的时候,又将面对窦建德的十万夏军,这样的决策同样难做,当太宗将目光锁定在虎牢关时,相信他也许想好一条退路,如果拿下虎牢关便与之一战,如果拿不下虎牢关便放弃围城,退兵。但是相信即使在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他可能也想好了退路,如果失败,东都洛阳可能就是他殊死一搏的归宿。这两件事的赢面就太大了,大家看到的历史也完美的演绎了赢面所带来丰功伟绩。
如果你无法想象虎牢关之战的凶险,可以翻翻史料,看看战死的“飒露紫”,“什伐赤”和“青骓”,“什伐赤”和“青骓”都是身中五箭,战况的惨烈和凶险也相信很容易脑补。
面对混乱,焦灼的局面,如何选择的时候?可以脑补一下这些画面。做出不同的选择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果实在难以抉择,可以尝试选择赢面最大的,然后尽一切力量去抓住自己能掌控的,集小胜成大胜,比如赶在窦建德之前达到虎牢关,再想办法拿下。再比如玄武门守尉常何,何以身居要地而又愿意死心塌地。
选大向,集小成,步步为营,胜局自有天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