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睿说raysays
01
提到“贴标签”,经常我们听到很多评价是这样的:
针对地域,“重庆人都很能吃辣,山东人都很能喝酒”
针对人群,“娱乐圈都很乱,这不“国民深情王子”薛之谦人设又崩了”
针对个人,“他那人特别不靠谱,这件事交给他肯定黄”
...
虽然我们心里清楚,贴标签不好。以偏概全,有失偏颇。
但到底为什么我们都喜欢给人贴标签?
答案是节约认知成本。
想想也挺合理,打开你的手机通讯录,里面的联系人少则一两百,多则六七百人。
如果要我们记住每个人的性格脾气,行事风格,思维方式等等维度,大脑会直接选择下线。
所以为了“省电”,大脑自行进化出了这套高效但却粗糙的数据存储模式。
很多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都做过详细的分析,有兴趣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02
所以,人人都爱贴标签,我们姑且把这个观点当做是这篇文章的题设,一个given。
那么,如何应对?
既然敌人的堡垒坚不可摧,正面攻击都是徒劳。我们能否逆向思维,主动打造个人标签,占领舆论制高点?
其实被贴标签种种坏处以外,客观上却也降低了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成本。
在这个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每个人拥有的特定技能对其他人都好比一个黑盒,其他人不需要知道里面的运行原理,只需要知道如果给你赋予一个任务后能产出什么特定结果。
比如“审计师”作为一个职业标签,它清楚的告诉你只需交给我一套企业会计期间的财务数据,你就会得到一份具有公信力的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如何设计个人标签?
如果你来自财富500强企业,或者是各自行业里的“BAT”,那么企业就是你最好的个人标签之一。
如果你有一项稀缺的技能(qualification),律师、CFA,CPA等等都可以往名片上码。
如果以上都没有,也请和我一样不要灰心(握爪)。
驰骋营销界数十年的定位理论告诉我们(戳此跳转参考文章),消费者只能记住每个品类的前两位。那第2+N名咋整?
创造发明新的品类!
“互联网金融律师”
中国早已不缺律师,甚至持证律师拿几千月薪的也不乏其人。但我最近遇到一位律师,名片赫然写着“互联网金融专业法律顾问”。
简单了解得知,其先后参与了100多个P2P项目,通晓基本的前、后端数据交互、信贷风控,同时持续跟进互联网金融法规演进,从而能为那些新设的互联金融平台提供完整的法律支持。
这样的跨界技能定位,可想而知,既容易占领客户心智,还天然隔离了绝大多数同行的竞争。
03
综上,既然被贴标签无可避免,而且一旦被人贴上还很难撕掉。那么,我们不妨主动出击,打造自己的标签,以此先声夺人占领你在周围人心中的标签这个必填项。
合格的个人标签应当像一个直白的产品名称,一看就能知道功能和用途。而一个牛叉的个人标签,则要求你的“功能”必须足够独特且有价值。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一篇文章就给大家剖析一番我自己是如何“设计”自己的个人标签。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