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两年前,好友来访,同游景区时谈及另一同学在某地工作,离家千里,过年也没打算回家。这在重视过年回家团圆的中国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大逆不道”的事情。尤其是在看到过年时期车站密密麻麻的人头,买不到回家车票人的泪眼汪汪,选择不回家的人似乎变得不可饶恕。
然而真是这样吗?
心若没有方向,到哪儿都是流浪家,是什么?
用很老套的话来说是“爱的港湾”。对,有“爱”才有“家”。无“爱”的“家”只是空洞洞的房子,空洞洞的人。聚在一起的人互相冷漠,互相争吵,这样的家回了又有什么意义?看似近在咫尺,其实相隔万里。
心若没有方向,到哪儿都是流浪她的选择,我很理解。因为当我回家时面对的是爸妈的无休止争吵,那种吵着吵着怒火不知为何就喷到我身上的时候,我真的特别绝望。好多次我都想跟他们说“你们直接离婚吧”。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婚姻,对他们来说是种煎熬,对身在其中的孩子更是一种煎熬。原生家庭的阴影也许从父母的争吵中就烙在孩子的心上。
心若没有方向,到哪儿都是流浪过年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催婚。每次都说,“那个谁谁谁,和你一样年纪的女孩子,她们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而你呢?婆家到现在也没有。”我就很无语。
现在许多人都在聊原生家庭,我觉得作为一个爱读书爱看报的二十一世纪新兴女青年,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自己的原生家庭,但请至少给我些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中潜意识做出的动作,内心的第一想法,那种原生家庭烙在心上的印记,要剔除,真的需要时间。
所以听到她的选择时,脑袋里突然就蹦出来一句“心若没有方向,到哪儿都是流浪”。是啊,心无所定,所以无所谓身在何方。
我是一个特别愚钝的人,是一个不是戳到痛处,真的是一点反思与感悟也不会有的人。而如此愚钝的我,现在居然能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可喜?还是可悲?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黄渤情商特别高,原因之一就是曾经在工作的时候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察言观色的多了,自然而言就懂了。那我是什么时候了解自己的呢?
也许是每次回家爸爸妈妈漫天的争吵,也许是每次老几样柴米油盐的争吵,也许是吵着吵着连感情也没有的争吵。我曾以为我一直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姑娘(可以换个词,叫“傻”),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越来越不喜欢说话,越来越抗拒人群,越来越捆绑自己。我想也许是在他们争吵中,我无力改变的时候。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小女孩被妈妈罚禁闭在一个幽暗的小空间里面,她害怕,恐怖,豆大的泪珠止不住的流。小女孩暗暗发誓:等我以后有女儿了,我一定不要这样惩罚她。她紧紧的握着自己的衣角,目光在幽暗的小空间里流转,忽然她看到角落里有一本旧旧的笔记本,她好奇的挪过去,小心翼翼的拿起来,借着昏暗的灯光,她翻开笔记本,上面有页写着“等我以后有女儿了,我一定不要关她禁闭”,那日记本首页上是小女孩妈妈的名字。
心若没有方向,到哪儿都是流浪我们总以为我们不会用自己曾经遭受的痛苦去惩罚别人,但是往往我们潜意识里的首选方式就是它。像一个恶性循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我在自己不能改变的时候,想到的方法就是逃避,逃避回家,逃避与他们交谈。可是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也像一根根的刺,时不时的扎你一下,让你痛不欲生。
但还是要一点一点改变。我父母那一辈因为受教育水平的原因,很多错误是他们无法意识到的。我给他们时间思考,也给自己时间思考。然后共同改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