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上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先对这个难题产生一个基础认知及判断,然后产生对应的情绪,等情绪稍微平复了以后会开始想解决办法。
但是有些人总是跨不过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他会始终在那个负面情绪里面出不来,无法去思考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柠檬认识的一个人就是如此,我称呼他为W先生吧:
有一次W先生电动车的电瓶被偷了,他非常生气,这当然是很正常的反应,事实上任何人遇到这种突然性的、不好的事情都会产生负面情绪,但是W先生的情绪反应尤其大,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他不能接受这件事,所以他先是在周围找了十来分钟,嘴里一直念叨着:“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电瓶不小心掉了”,后来大致确认应该是被偷了,他又开始骂小偷,然后抱怨公民素质,抱怨命运不公,后悔今天就不该骑电动车出门。
我当时跟另外一个人就站在他旁边,我们一开始安慰他,然后建议他先去报警,再看看能不能把车推到附近的地电动车修理店,地址都给他查好了,但是他还是在抱怨指责,就是不行动。
当时我和另一个人其实挺无奈的,从客观角度来说,电瓶被偷并不是多大的事,远不止于把人打击到这个地步。
但是W先生的反应就是:
这件事太难太糟糕了,我被击垮了,我在这个情绪中走不出来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也许你自身,或者你身边也有像W先生这样的人,心理承受力很差,一遇到事就会慌乱无措,喜欢依赖他人来帮助他解决难题,甚至有人提供建议他也无法照做,就像个小孩子一样。
这导致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他身边的朋友都会因此而分外心累。
那是什么导致他形成这样的性格呢?柠檬今天就跟大家讨论一下。
首先我认为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这类人一般都被家里保护的很好,不是被父母,就是被兄弟姐妹,他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给了他这样一个认知——遇到事放着不动就好,会有人来替你摆平。
但是等走入社会以后,他突然被迫从温室走出来了,所要面临的各种小麻烦那么多,父母跟兄弟姐妹怎么可能时时都照顾的到呢。
所以当他独自面对那些难题的时候,首先他会排斥接受这一现实,也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去逃避,逃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假设过去”“无视现在”,然后在潜意识里期待有个人来替他解决。
W先生在电瓶被偷后一直在抱怨,除了发泄不满情绪逃避现实外,其实他也是在等待,他希望能有个人从天而降替他把这个麻烦彻底解决掉,他什么都不用做,甚至可以当这件事没发生。
被过度保护会让一个人失去抗压抗挫的能力,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小时候不会,长大了就要费更多的力气去学,这里给各位家长提个醒,千万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其次,我认为是安全感的缺失。
大家对安全感的理解多数是基于情感层面,但那只是一方面。
所谓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自身或心理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你在应对处事时的感觉:
如果你觉得自己能确定接下来该怎么做,有那种可控感,那你心里就会有安全感;
相反,如果你对于眼前的困境束手无策,有非常强烈的无力感,那你就会觉得不安。所以遇事就发脾气,也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种表现。
想要培养这方面的安全感,没有其他捷径可以走,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多看多经历,并且把自己或别人好的处事技巧都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下次遇事后你才能告诉自己“我不用怕,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处理好”。
面对困难心理承受力差并不是不可改善的,你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后台回复关键词【心理承受力】就可以看到相关的提高方法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6128/91394917b8f90ce8.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