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散文
看不懂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

看不懂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

作者: 若水仰兮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20:39 被阅读13次
    看不懂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

    跨年夜去看了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迟到了20分钟,但并不影响整体的观影效果,因为早去晚去都看不懂。倒也不是一点儿不懂,好在到最后也能把故事主线串出来,可实在是晦涩。

    尤其是整场黑暗的色调,给人一种压抑和阴郁的代入感,本来是辞旧迎新,就是让人怎么也激动不起来。

    在我和男票都沉浸在黑暗的镜头视角下,期待着主角万绮雯(汤唯饰演)登台演唱那首“墨绿的夜”时,咔嚓一声响,毫无防备地提示我们-电影结束了。好吧,就伴随这部烧脑的文艺片,2018,再见!

    看这部片子时最奇怪的地方是,放映过程中,一半人中途离开了。但是直到电影结束,另一半人还久久不走。

    直到结尾演职人员表和特别鸣谢全部放完,这些人仍然安静的等待,这些人当然包括我们。在等待什么?彩蛋?跨年钟声?仿佛大家都陷入了沉思,一致地回味导演的声音、表达、情感。

    导演叫毕赣,89年生人,26岁获得了金马奖,成为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天才导演。毕赣属于小众,属于文艺,属于凯里。

    贴着不卖座的文艺片导演的标签,一直处于审美评价的两级。影评人说他很牛逼,但大众感受不到他的牛逼,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与专业素养有关,与生活体验有关。

    为了更好的理解毕赣导演的文艺片,我特地去看了他的成名作品《路边野餐》,故事一样是发生在贵州凯里,演员们全程方言,这点显得纯正多了。

    而汤唯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一句贵州话一句普通话,切换的想让人抓狂。直到我看影评,才明白这种切换也是导演的故意安排。原谅我当时没想到,甚至为此吐槽。作为一枚普通的文艺女青年,一个单纯的业余影迷,终究没能明白导演的良苦用心。

    走出影院,热闹非凡,尽管已经过了午夜12点。我环视一圈,年龄大约从12岁到62岁不等,好像大家脸上都带着新年的喜悦,而我们,显得有些不入流,期待春节的跨年比元旦要强烈得多。

    这两天,这部电影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因为它太特别,太不同。不同于以往我们看的任何或轻松幽默或感人至深或科幻悬疑的片子,它就是那朵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我渐渐地从对电影的失望转为肯定。因为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而且,我相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

    我捋了捋自己看过的文艺片,《李米的猜想》、《冈仁波齐》、《归来》、《芳华》... ...印象最深的当属《归来》了。

    巩俐和陈道明两个老戏骨碰在一起,演技炸裂。尤其是当陆焉识(陈道明饰演)用了各种办法想唤起冯老师(巩俐饰演)的记忆无果,最终他弹起钢琴,冯老师听到熟悉的旋律,在那一刹那相认时,眼泪再也禁不住的留下来。电影我看了两次,在这一个桥段,哭了两次。

    电影在大雪中落幕,最终让人懂得了什么叫:只要记得,又何必认得。

    《归来》是文艺片,给人的感情是直接的,强烈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文艺片,给人的感情是慢半拍的,是不讨好的。

    说不清谁好谁坏,一部电影也不能用喜不喜欢来评判好坏。就像写文章一样,尽管写的再烂,但是有一个人因一句话改变,作者就会继续有动力写下去。电影也是如此,哪怕有一位观众有触动,电影本身就有意义。

    至于网上有太多人批评《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发,说他们是骗子,用什么“一吻跨年”的宣传手段骗文青去影院约会诸如此类的,我想啊,艺术创作只有能活下去才能发展,再谈创新。不管它用什么宣传手段,只要是有利于电影的票房,无可厚非。

    当然确实有一些俗烂的商业片,为了赚钱,滑稽、恶搞、浮躁。最后,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艺术道路,更降低了民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

    尽管导演和这部影片争议很大,但我想它能引起争议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国人的审美、理解、视野都尚处于进步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接纳没见过的表达。我们不懂的未必是不好的,我们深信的,也许是要淘汰的。

    从失望到看到希望,从跟风吐槽到重新认识,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转变。

    不要怕影片的黑,因为眼里看到黑,心中会留下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不懂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ut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