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7年5月6日
有时候 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周期,周期,周而复始。没有永远单方向的趋势。
最近有几件事情感触颇深。想到哪写到哪——
(一)
我大概是9年前学车,具体价格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驾校学车这个市场,当年也是开始逐渐火热,费用水涨船高。
大家都生怕再不学,接着还要涨价。也有到处比较哪里更便宜的,比如有的在大学读书的城市比较划算就抓紧先搞定。
问原因吧,大致这么两条:
1、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就像以前自行车、摩托车的普及一样,早晚家家都有车,那学车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多,人满为患。
2、油价涨啊,教车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人们当初的判断,直到……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始,反正我是最近才发现,学车费早已回落,甚至好像都不如当初的水平。
当时人们判断的逻辑也都没错,我曾经也丝毫不怀疑。可我们都看到了某段趋势,却忽略了整个周期。
(二)
店铺租金下滑。现在已经是人所皆知的事情了,但十年前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人可以想见。
我所在的城市以前最繁华的一条街叫打锡街,专卖高档服装,租金冠绝全市;如今门可罗雀,租金一落千丈,关的关,倒的倒,贴了许多“吉店招租”和“吉店转让”。
读书的时候可曾想,要是在这条街上拥有一间店铺,简直是衣食无忧,用现在的话讲叫财务自由。“一铺养三代”曾是多少人的信条,又多少人的理想。如今悄然破灭。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店铺的行情长期在涨,仿佛没有尽头,只有涨得快慢之分。现在大多店面租金却已经回落了不少,很多街区拐角等最醒目的位置还在盘店、招租,也许是之前实在太贵了吧。倒是工业区的门店还较有生意。
我们之前失算了什么呢?最主要的应该是这两点:
1、最大的变革是电子商务对实体门店的替代。说实话,这个连马云当年都没想到。
2、大型综合体对传统沿街店铺的替代。现在这边市区最热闹的商业区是万达广场(然而好像万达金街的业主也不见得能多赚钱)。
但论其根本,恐怕还是因为轻视了周期。
(三)
你们是不是觉得电子书正越来越蓬勃发展,而纸质书应该快消亡了?或许你不该轻易下结论。
其实我个人是倾向电子书的,我曾经大肆鼓吹Kindle——
我喜欢纸书的质感,有重量,有厚度,更有装帧和排版,总之就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然而从纯粹阅读体验上来讲,我却越来越倾向Kindle,明显的优点其实是轻薄,比手机握感更好,甚至比实体书拿着也更舒服,还便于携带;电子设备的一些毛病它也少了,比如更柔和、不刺眼的屏幕,还有值得信赖的待机时长。
我也坚信电子书这些年来在阅读市场的份额必然是毫无保留地攻城拔寨。所以看到这则新闻时也是大吃一惊:
英国出版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该国电子书销量出现了下滑。整体来看,2016年英国图书销量同比增长7%,但这一好成绩与电子书无关,电子书销量下滑了3%,而传统纸质书销量却增长了8%。
当然,下滑3%只能算是电子书行业的遮羞布,如果进行细分,你就会发现那些一直是销售主力的“消费级电子书”(如小说和自传)其实下滑了17%。
颠覆吗?再仔细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1、显然电子书的增长也有瓶颈,技术迭代和市场发展到一个阶段,自然会放缓、收缩。报道中的一个猜测是,“每天看着各种设备的屏幕,人们已经有些疲劳了,而纸质书能帮他们逃离这样的生活。”
2、显然纸质书的出版商们也不会坐以待毙。比如他们发行和销售了更多绘本和儿童读物,甚至包括硬皮精装的食谱等,都是挖掘出了新的增长潜力。
其实新的变革还在到来。碎片时间占用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本人就订阅了根本读不完的微信公众号。“知识付费”是这段时间互联网界的热门,其中越来越多人的阅读习惯从用眼看转向了用耳朵听。
哪怕是大势所趋,过程也会有出乎你意料的波折和反复,大周期或小周期,总之,趋势不会永远是单方向。
(四)
所以大家是不是认为电商彻底击败线下实体店了?这个趋势会发生变化吗?
过去一年多,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最快的不是号称干掉渠道成本的小米,而是疯狂投广告、大量在三四线城市开店立招牌拱门充气人的OPPO和VIVO。(当然,还有线上线下通吃的华为。)
OV的成功,纵然有利用了特定消费群体信息掌握不完全的因素,通过品牌和造势,大大提升了销售;不过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智能手机设计制造产业链的成熟,以及这两家公司本身的努力奋斗成果。
但这个案例至少说明一个问题,线下实体并非没有机会。大量零售业店面的倒闭,换来的是大量服务业店面的开业,最多的当然是餐饮。
前阵子汕头八合里海记牛肉店来到这个城市,也是我颇喜欢的口味。没想到短短两三个月,大大小小的牛肉火锅店,突然间十几二十家吧,雨后春笋般开满全城。不过,真的有这么大的同类市场吗?是否有朝一日,又会倒掉一批呢?
几个大的综合体,百货业态都在萎缩;不过显然也都在应对,目前看到的,基本全面转向品牌店和儿童娱乐区。
前几天阅读恒隆地产(HK:00101)年报,陈启宗先生的致股东函,高端商场的业绩竟没有我想象中的下滑,甚至开在中国当前经济最差的东北的恒隆广场生意也不错。
电商的成本会不断上升,来自竞争,来自中间人工费用,甚至来自征税;相反实体门店的成本也会下降,店租有朝一日回落到适合的水平,各种创新业态的引入,等等,也都会帮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趋势的强势往往会不断自我促进、自我固化,各种负反馈因子发挥作用,量变最终积累到质变,就是又一个周期。
(五)
回到投资这件事,说股市。
经历过2006年~2007年牛市的人都知道,那两年是蓝筹股的盛宴。
而我前期在做指数回测的时候发现:代表中小盘股的中证500在过去十年完爆了代表大盘蓝筹的沪深300;至于港股的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则是低迷在亏损边缘。
(参考阅读:《关于“资产配置+再平衡”的几个困惑》、《简单做了几个指数基金配置再平衡的回测》。)
这几年做中小创的股民估计都爽死了。做银行股的银粉们,则在破净和差点破净的估值长期挣扎——尽管我算过,实际上耐心投资银行股下来的收益并不会差。
(参考阅读:《银行股“大烂臭”这十年实际表现》、《投资银行股的信心》。)
股市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牛熊周期之外,在大小盘股,在AH股之前,也有着明显的周期,有的动不动就十年——所以你千万别看着过去十年怎么怎么着,就以为能预言未来。
(六)
再说楼市。
任何一个理性人都看得出天朝的房价是畸形的,但并不是都有勇气看跌。曾经有看空做空的,都被啪啪啪打脸了。
因为我朝自打开放商品房市场以来,说实话就从来没有真正跌过。在大多数人眼中,房地产向上涨,不仅是常态,还是真理。
这或许真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趋势。我只愿它不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周期。
前面说了那么多,你真的还相信房地产会永远上涨吗?反正我是不敢。
(参考阅读:《如今的楼市,让我想起07年的股市……》、《最近所有人都在谈论房地产……》。)
(七)
周期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仿佛所有的经济现象都逃脱不出。
我们要敬畏周期,或许也不见得能利用周期。毕竟,有些动不动十年以上。
但认识周期,有这个意识和思维,还是很有必要的——千万不要对任何趋势太过笃定。
大家还有什么关于周期的有意思案例,也欢迎留言分享交流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