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yì)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啮(niè)缺问乎王倪曰: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庸讵(jù)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qiū)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huàn),麋鹿食荐,蝍蛆(jí jū)甘带,鸱(chī)鸦耆(qí)鼠,四者孰知正味?
猿猵(biān)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xiào)乱,吾恶能知其辩!”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h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十行采集:
1.《齐物论》最后由数个小故事组成,虽然都不长,却都很有趣味与哲理。
2.“这三个小国家,不堪一击,他们只是偏安一隅,以为你忘记或忽略了他们呢。你心里不舒服,那是你自己的原因,心胸格局不够开阔。”
3.人的德性比普照万物的太阳的能量还要大,应该以道以德服人,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国家,不能骄横自大,刚愎自用,更不能动不动就发动战争凌辱弱小。
4.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道家思想的突出贡献,《道德经》第三十章有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5.借助王倪的回答,庄子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齐物齐论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存在,但具体到个体的存在上,则表现出对立性、差异性。
6.人们看问题,评判是非美丑也是对立的,有差异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观点不同,看法也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和结论。
7.从万物的角度看,万物都是暂时的、有所依赖的,所以其对立性、差异性是暂时的、相对的。
8.在万物共同的“道”那里,这种对立性、差异性是统一的,因为道是永恒的、无所依赖的,所以得道的至人,能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宠辱不惊,“死生无变于己”。
一行精华:
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触动,反思,改变:
1.老庄之学非常强调领导者自身品德的修炼。尧舜对谈的小故事,最后强调的是“德进乎日”,指出品德的影响甚至要超越太阳的光辉。
所以,当管理者感觉不“释然”的时候,最应该做的是反省自己的德行,把自己的思想理顺了,才能做对选择。
2.第二个故事,一方面重复了齐物齐论的观点,所有事物和理论都无所谓;
另一方面又向往得道的至人那神一样的境界,认为在万事万物之上有一个更高层级的存在。
这是一种矛盾,也是老庄理论中无法摆脱的阿喀琉斯之踵。
如何在知道有更高层级的情况下,还能克制住自己往上爬的欲望,我们学习者,见仁见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