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病百讲》学习目的
写作都是和文字相处,了解语病是为了给写作打基础。这是写作的必学知识。只有不写出没有毛病的句子,才能组成完美的段落,形成优质的文章。
作者:李明洁,语言学博士,教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偏重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领域。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文白夹杂
病例1:肖教授谦和平易,待学生如亲子,以教导学生当作乐事,实乃诲人不倦也。
病例2:父母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目的是促使其猛醒。
病例3:贵公司所需资料,经查昨日已与之送达。
病例4:她用零碎布头做了一个娃娃,还装上了两根长一尺许的大辫子呢。
修改后
病例1:肖教授谦和平易,待学生如亲子,以教导学生为乐事,真是诲人不倦。
病例2:父母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目的是促使其猛醒。/父母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目的是促使他猛醒。
病例3:贵公司所需资料,经查昨日已送到。
病例4:她用零碎布头做了一个娃娃,还装上了两根一尺来长的大辫子呢
分析
中国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不少有生命力的文言格式和文言虚词。如果使用不当,就很容易文白夹杂、古今混用,造成病句。例如,文言格式“以…为…”,相当于今天的“把…当作”或者“认为…是…”。例1中“以教导学生当作乐事”就将文言和现代汉语的说法混在了一起,各取一半,造成语句不通畅。要注意,文言格式只宜套用,不宜删改。另外,例1中“实乃海人不倦也”并无错误,但有故作深沉、附庸风雅的嫌疑,在这里套用“实乃……也”的判断句式似无必要,属于文言句式的滥用。
例2中的“其”做人称代词时,前面只能是少数几个单音节文言词。只能说“促其猛醒”,或者改为现代汉语的说法“促使他猛醒”。
例3中有两个文言虚词“与”和“之”。“与”做介词时是“跟”的意思,“之”做代词时相当于“他、它”,做助词时相当于“的”。“与之”只可能是“跟它”的意思,可是这个意思在句子中不能成立。不如改成“已经送到贵处”,干脆明白。
例4中的“长一尺许”并没有用错,只是放在这样一个句子里,显得不文不白,很不协调。
可见,“文白夹杂”往往有三种情况:一是文言格式与白话格式套用失误,二是可用白话句式时滥用文言句妫期式,三是误用或乱用文言虚词。
拓展文言格式和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
很多具有生命力的文言格式已经成为规范的现代汉语的一部分。例如“为祖国的崛起而读书”的格式,既准确,又精炼,如今在口头上和书面上都扎下了根。
文言虚词的使用还有增加书面色彩的功能。如“给敌人以致今的打击”和“给敌人致命的打击”相比,前者的书面色形更浓,这就是由于添加了文言介词“以”的缘故。
尽管很多文言虚词可以替换为现代汉语虚词,但是不少场合,只能使用或者倾向于使用文官虚词。例如,“之“相当于今天的“的”,可是“…之一…、…之所以…、…之于…、分之、之流、…之多、…之至、非常之…”等格式都只能用“之”而不可以用“的”。
照应不周
病例1: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共有两部中国影片获奖,他们是:《色,戒》的导演李安和《无用》的导演贾樟柯。
病例2: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参展的艺术品题材和形式都很丰富,有绘画、摄影、短片、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等等。
修改后
病例1: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共有两部中国影片获奖,它们是:李安的《色,戒》和贾樟柯的《无用》。
病例2: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参展的艺术品形式很丰富,有绘画、摄影、短片、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等等。
分析
例1前面说的是“影片”,后面说的却是“导演”,前后失去照应。
例2和例1一样,毛病出在前后分句在内容范围方面失却照应。前面讲“参展的艺术品题材和形式都很丰富”,后面用“有…”来连接,本应举例说明“题材和形式”如何“丰富”,而原句只讲了“形式”,而忘了介绍“题材”。
拓展话语衔接与照应
话语衔接是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对一些看似孤立的句子穿针引线,把它们衔接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这样,原先看似一盘散沙的一群句子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让人感觉成话语。我们来看下面三句话
1.第64居威尼斯电影节共有两部中国影片获奖。
2《色,戒》的导演是李安。
3.《无用》的导演是贾樟柯。
这三个句子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甚至可以说互不相干。但是下面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则是衔接得很紧密:
4.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共有两部中国影片获奖,它们是:李安的《色,戒》和贾樟柯的《无用》。
在这个句子中,“它们”一词的意义带有不确定性,只有把它和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如“两部影片、《色戒》和《无用》”)联系起来,它的不确定性才可以被消解,话语的前后部分之间才可以衔接起来。
可见,所谓“照应”实际上就是要求话语的衔接要落实稳妥,前后分句之间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相互呼应。
比喻失当
病例1:在音乐上十分努力的小雪这次又登上了华人音乐的最高领奖台,获得了最具潜力歌手奖,这让更多的业内人士看到了这颗耀眼的流星,为她今后的发展再添重要的一笔。
病例2:赛场上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来自巴西的长跑运动员安德鲁身上,他正像亚马逊森林中黑色蝴蝶扇动翅膀一样有力地奔跑着。
病例3:这音乐,如雷的轰鸣、水的欢快、花的绽开。
修改后
病例1:在音乐上十分努力的小雪这次又登上了华人音乐的最高领奖台,获得了最具潜力歌手奖,这让更多的业内人士看到了这颗耀眼的新星,为她今后的发展再添重要的一笔。
病例2:赛场上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来自巴西的长跑运动员安德鲁身上,他正像亚马逊盆地中的美洲豹一样有力地奔跑着。
病例3:这音乐,如雷的轰鸣、水的欢快。
分析
流星是短命的,用它来比喻一位歌坛新人,似乎是在预言她今后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这就不妥当了。
例2中也有一处不恰当的比喻:蝴蝶扇动翅膀总给人以轻盈曼妙的联想,它们总是漫不经心地飞来飞去,这和一位长跑运动员目标明确、快速有力的奔跑形象差别甚大。所以,不如把运动员比作美洲豹,这种动物是长跑健将,又生活在亚马逊森林中,还能和运动员的巴西国籍相呼应。(笔者查询了,亚马逊森林没有美洲豹。是亚马逊盆地,这里修改了)
鲜花总是静静地开放的,用无声的“花的绽开”来形容声音,不恰当。应该将这一比喻删去。
上述三个例子都是由于使用比喻的修辞格失误面造成的病句。不“比喻”这个修辞格要求“比”和“被比”的事物之间一定要有性质上的某种相似,而这个相似点又正是句子要强调和说明的。例1中的歌坛新人刚刚出道、开始引人注目,这些都是“新星”的特点,而“流星”则只适合比喻短暂的成功。例2用“扇动翅膀的蝴蝶”来比喻运动员不妥当,但是用来比喻小姑娘的舞蹈倒是不错的。例3中的“花的统开”和“音乐”之间毫无相似之处,很难联系到一起。
拓展比喻的构成
用与本体(甲)本质不同但有相似性的喻体(乙)来描写或者说明本体,从而更形象、生动地表现本体的特征或作用,这种辞格就叫作“比喻”。
从结构上讲,比喻应该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本体是被描写或者说明的对象,喻体是用来作比的对象,比喻词是用来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相似点是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的要素。例如:
孩子的脸(本体)像(比喻词)熟透的苹果(喻体)那么红(相似点)。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上面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在每个比喻都要出现。比较常见的是省略相似点,例如:
建筑(本体)是(比喻词)凝固的音乐(喻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