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显而易见又知易行难的经济学思维: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再复习一下:成本是指做一件事所要放弃的最大代价,这里说的是即将放弃,而不是已经放弃。
比如准备给自行车升级装备,原本新轮组和新套件互为成本,但是只要买了轮组,这时买套件的成本就不再是轮组了,而是其他可能升级的部分,比如前叉。
总之一切成本计算都是要看向未来。“我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固然不错,不过在现实中却十分不理性,与这种思维经常同时出现的有一句话——“钱都掏了”。
在这里我举一个自己遇到的例子:我曾经很喜欢一款游戏,骑马与砍杀,我很喜欢里面中世纪欧洲的画面风格,当然也有可能更早,需要自己练兵、养兵、攻城,一般只要实力足够,我都会直接进攻“都城”,但实际上进攻有的领主比进攻“都城“收益更大,有一次我在进攻都城的时候先进攻一波,然后开始在城外修整,从敌我双方实力来看我放有微弱优势,这时我发现附近有带有护卫队的商队路过,如果这个商队够富裕很可能会让我实力大涨,稍加训练肯定比这次更轻松,不过想起刚才攻城战我就激动,最后城是攻下来了,却让我好久都没缓过来。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付出的成本往往是以情感地方式拖着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不考虑沉默成本,知易行难。
正确的做法是:永远只以当下的局势判断成本,分析我们即将付出的边际成本,做出符合当下利益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