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讲 |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薛老师的每一讲信息量都太大了,每次学习完一讲需要做学习笔记的时候都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我每天只会对一讲进行学习以保证学习质量。觉得我分享的慢的学友可以私聊我,我可以把后面的课程提前分享给你。
这一讲学的令我激动不已,对于所谓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很多事情上都是适用的。强烈推荐各位学友学习完本讲后,去阅读巴斯夏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这一篇文章,一百多年的文章,却看得我大感痛快,忍不住的拍大腿。而薛老师的这一讲,其实就是对这篇文章做了一个解读。
巴斯夏的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十二个话题,薛老师在这一讲的开头引用了第一个话题,『破窗理论』的小故事。先不说故事,薛老师在开头的时候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子就击中了,这不正是我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吗。「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是我想要的智慧。巴斯夏老先生把经济学家分成「好」与「坏」两种,而「好」的经济学家,就是在考虑那些可以看得见的后果的同时,也能看到那些只能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
破窗理论的故事我试着总结了很多次,每次总结完总是不满意,薛老师在本讲中的转述我觉得没有原文精彩,所以我选择把原文贴在了下方:
你是否见过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好人”先生生气的样子?当时,他那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围观者,哪怕有三五十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现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经形成为一种理论,我们将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很不幸,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假定这块玻璃值6法郎,你就会说,这个事故给玻璃工带来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个法郎的生意——这我承认,我绝不会说这不对。你的话很有道理,这位玻璃工赶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在手里掂量掂量,而心里则感激那个莽撞的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据此推论,得出结论——人们确实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说这能使资金周转,说由此可以导致整个工业的发展,那就容我大喝一声:绝不会有这种好事!你的理论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于我们的这位店主在这件事上花了6个法郎,他就不能用这6法郎办别的事了。你没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修补这扇窗户,那么,或许就可以换掉自已的旧鞋,或者给自己的书架上再添一本新书。简而言之,如果没有发生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这6法郎干别的事。
下面让我们把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看这一事故对它的影响。现在窗户打破了,玻璃工的生意增加了6个法郎,这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如果窗户没有破,鞋匠(或别的什么人)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营业额,这是我们看不见的。
而如果在看得见的一面之外——这是积极的事实,也考虑一下看不见的一面——这是消极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不管窗户是打破还是完好,对整个工业,乃至全国的就业,都没有好处。
现在,让我们站在詹姆斯•好人先生的角度考虑一下。第一种情况,如果窗户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么,他从窗户中得到的享受,既不会比从前少,但也不会比从前多。第二种情况。假如窗户没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这6个法郎去买鞋,于是,他在继续享用窗户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双鞋。而由于詹姆斯•好人先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然可以得出结论:综合起来考虑,对享用和劳动进行一下估计,那么,我们已经丧失了被打破的窗户的价值。
作一个概括,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有些东西被毫无意义地毁灭了,社会损失了某些价值”。我们必然会同意这么一个令贸易保护主义者毛骨惊然的公理:“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更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有利可图的”。
《工业观察报》对此会有何看法?或者令人尊敬的查曼斯先生的弟子们,你们对此还有何话说?你们的老师曾经那么精确地计算过,如果烧毁巴黎,那将有那么多房子要重建,会带来多少生意啊。
我很抱歉打扰了人家很有独创性的计算,尤其是因为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立法中。不过我还是请他另算一遍,先把那些能看见的一面放到一边,考虑一下那些看不见的一面。
读者在进行观察时,必须谨记,在我讲的那个小故事中,并非只有当事的两个人,还有第三个人隐藏在幕后,我请他对此予以关注。一方是詹姆斯•好人先生,他代表着消费者,他本来可以有两样享受,但由于一个破坏行为,而只能享受一样。代表另一方出场的是玻璃工,表示生产者,他张开双臂欢迎窗户打碎的事故。第三方则是鞋匠(或者别的行当的商人),他的劳动却由于同一事故而遭受了同样大小的损失。这第三个人一直藏在阴影中,使我们一直没有留意到,但他却是这一问题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他向我们揭示了我们从破坏行动中能得到利润的想法是多么地荒唐。正是他,马上就可以教导我们。以为从限制贸易中能够得到多少好处的想法,其实更荒唐。毕竟,所有的破坏性行为中,再也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了。因此,如果你把所有为贸易限制辩护的论证追根溯源,你所看到的,其实就只是这种老百姓的话:如果没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工干什么去呀。
仔细阅读完,是不是有种酣畅淋漓又头皮发麻的感觉?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就是那种老百姓的角色。我们总是在用结果去解释原因,却没有想到顺序一说,这时候我很想推荐一本网络小说,《剑来》,如果有喜欢看小说的学友可以看看这本,里面就有提到顺序一说。我们总说年轻人要去大城市闯一闯,但很多父母却想要孩子们从大城市回来,在他们看来孩子在大城市是扎不下根的,早晚都要回来,那么不如早早回到家乡沉淀下来,积累人脉。但是,大城市给予这些闯荡的年轻人的眼界与认知,是父母们没有看见的。
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也太习惯于用常识去思考问题,用句不雅的话说,我们大多数人说话是「不过脑子」的。前一阵黑洞的照片公布出来,被刷了屏,很多人觉得大失所望,觉得黑洞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第一个想到黑洞这个概念的人是多么的厉害呢?越是平凡的东西,背后映射的伟大越需要我们的仰视。我们想要看见看不见的东西,那么就需要我们发散我们的思维,尽情的去想象,然后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说话「过脑子」的人。
薛老师在文章最后提出的课后思考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不见,但实际上又非常重要,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容忽视的?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但是我决定不写下来,思考的过程比阅读的过程更容易让人养成对事物的判断的习惯。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生活中显而易见我们却总是往里跳的陷阱,建议大家也试试想想看。
本讲中薛老师提到了史蒂夫 · 列维特写的《魔鬼经济学》,推荐大家在闲暇时间读读看,使用『微信读书APP』的用户可以私聊我,我可以在『微信读书APP』上把这本书送给你。最后得给大家说一声抱歉,这一篇的学习笔记有点水了,没有写太多我个人的想法与思考,不是江郎才尽疲乏了,而是这一讲给我的感触真的太大了,特别是在我看了巴斯夏的原文后,整个人感觉蒙掉了,我现在的知识储备很难去把我得到的启发去写出来,但是我相信,我把今天获得的这些「看不见」的知识消化掉,会体现在日后的笔记中的。
希望大家能与我一起坚持下去,学完《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然后看到我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