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旅行的人分两类,一类人喜欢看人文景观,一类人喜欢看自然风光,我属于后者。
最近对此有一个新的认知:喜欢人文景观的人偏重精神体验,而喜欢自然风光的人其实是偏重身体的体验,表面上也同样是精神体验,但是是透过身体的愉悦达到的。
人在自然中,即使什么都不做都感觉特别美好。就像前段时间缺席一个月的太阳,突然出现的那天,你感觉你的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心情特别好。
我们平时并不会注意这之间的区别,但对自然的感受力不同,却是有体会的。
工作太久人会变得程序化,特别是没有生活目标会突然茫然无措,慢慢地开始对任何事情无感,变得佛系。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突然有一天你生病了或者生活有了其他变故,你才反应过来,好像有什么不对劲。
什么东西在慢慢流逝?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受力。我们原本是有的,出于本能,本能的欲望,去争取,去努力,去付出,去爱自己所爱。后来呢?后来其实也努力了,走了很多路,突然走不动了,好像认命了一样,拼不动了,等不起了,爱不了了。
可就在昨天我们还信誓旦旦地说,不要变成碌碌无为平庸无奇的人,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说的好像真的能做到一样。不过在循环往复,又回到了那个原点,轮回里上了螺旋滑梯的一个台阶,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轮一轮,我们好的坏的交替着,这是人生常态。不同的是心境。
近来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淡定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以前遇事即使心里慌的不行,也会装出镇定的样子,给人感觉特别自信,但只有我自己骗不了自己,我很胆小,我也慌也怕。
现在遇事不慌了,这么说是因为当时我的心脏没有快速或慢一拍的表现。就像今天项目汇报,设计方临时通知工程有重大变动,我也没有慌,在汇报时耐心解释,随机应变。最后结果也挺好的,专家也没有为难。
能保持遇事不慌,除了和经验有关外,和心态也有很大关系。事情出现时,我脑海里没有将事情恐怖化,没有想万一记不住新工程汇报不清楚怎么办,万一专家有意见直接否定会议怎么办。
我想的是,首先有领导在,我不用太担心,我们可以和设计方一起商量一下看怎么处理。其次,让设计方赶紧将新的工程资料发过来,抓紧时间看一下,记不住的就写纸上。最后,在汇报中随机应变。
情绪心理学理论认为,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也就是说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前段时间身体不好,每天回家走楼梯时,楼道内很黑,就觉得很恐怖,回到家走进自己房间,也不觉得温馨,在密闭的房间里感觉特别孤单。明明在刚搬进来时,将房间装扮得特别温馨,也有过特别开心的日子,现在却觉得这房间冰冷阴凉。于是决定重新布置房间,将床和书桌换了一个方位,房间马上变大了,心情也好起来。
而从前觉得楼道阴暗恐怖,今天和闺蜜逛完街回来时,发现黑暗的楼道里有几束光,看起来好像月亮的光透过窗照进来的,想起了床前明月光那样的诗句,觉得特别美好。
与身体对话系列写到今天是第四天了,写完很开心。我慢慢发现自己变得敏感起来,就像从前一样,而那些流逝的正在变得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