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16班上了《加速度》,讲到后面时,不管是我自己讲课的内容与状态,还是学生的听课状态都不好了,到最后可以说是草草地结束了。我对这个结果非常得沮丧,相当不满意。
具体我是如何讲课的呢?为什么导致这个结果呢?下面分析如下:
一是没有好好把握上课的内在逻辑,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些环节或图片是否有必要,是否对课程有帮助,这些图片到底说明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我都没有搞清楚,我有一种被课件牵着走,而不是我主导课件、主导课程的感觉。所以在逻辑上就很混乱,没有条理。
二是对于一些难点知识,没有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进行讲解,没有判断课件呈现的例子是否合适,学生是否容易接受,也就是在难点突破上是无效的。
三是课堂的讲课方式比较沉闷,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提问,更少学生参与,所以导致课堂低效、沉闷,学生难以激发兴趣。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又如何转变呢?我认为是没有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把握,更没有对学习重难点的认识,这就导致在备课上方向不明确,在选材上、讲课方式上就没有目的性。还有就是对教育法没有很清晰的把握,没有认识到教育法的重要性,总想着早点讲完课,一厢情愿地认为课讲完了,学生也懂了。
那么这节课应该如何备呢?
首先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到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它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然后学习它的“定义式,以及通过应用明确其方向性”,最后就是学习“图像表达加速度与通过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此节课的难点在于“通过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具体的讲课流程是:
一是复习引入新课:物体的位置变化位移位置变化的快慢速度,那么有位移与速度就能完全表达物体的运动情况了吗?
二是引入生产生活中不那么常见的事实,如赛车与飞机的起飞情况,向学生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速度有变化快慢的区分(启动阶段,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赛车在前面,跑得快,说明速度增加大、速度变化快)。无独有偶,再举例子说明速度有快慢之分。
三是引入加速度的定义式。学生比较三个物体运动情况,一定需要学生花时间比较,最终明确速度变化快慢与速度变化量、时间都有关系;也明确了速度大的、速度变化大的,其速度变化不一定快,从而引入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同时再一次认识到比值法定义一个新物理的方法,并由此得到加速度的符号、单位与方向问题,强调其为矢量式。
四是对加速度的理解与对公式的应用。这都需要通过题目加深对它的理解,特别要明确在计算题中,如何明确加速度的方向,即先规定正方向(默认初速方向为正方向),代入公式,根据结果的正负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五是讲解难点问题即“如何通过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我先举一个具体的加速例子,默认初速为正方向,根据公式得到加速度为正值;然后再举一个具体的减速的例子,同样默认初速为正方向,同样根据公式得到加速度为负值。然后反过来得出结论:加速度为正值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负值时,物体做减速运动。是这样吗?同学们模棱两可,还应该会纷纷点头。这时学生应该进入思维的最佳时刻,这时需要给他们时间,甚至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如果回答不出,老师进行点拨:刚才我们是默认初速为正方向,事实上,正方向是任意选择的。如果选择初速为负方向,加速度还是跟上面的一样吗?发现事实与结论是矛盾的,说明结论是有问题的,也就是不可以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而是总结出不管是以什么方向为正方向,加速运动时都得出加速度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的结论,减速运动时得出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的结论。
六是讲速度时间图像,同样复习位移时间图像中斜率的物理意义,采取同样的方法得到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通过比较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总之,一节课的反思,需要从方方面面去把握,每一次都是学习的过程,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