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炒鸡蛋的背后

作者: 阳子驿站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23:55 被阅读72次

    西红柿炒鸡蛋——一道很美味的家常菜,深受大多数孩子的喜爱。这道菜的背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去年冬天,朋友圈里被一个西红柿炒鸡蛋的视频刷了屏,说的是一个在美国的留学生参加同学聚会,每个人都大显神通,做了自己最拿手的菜,这个学生想做西红柿炒鸡蛋,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就微信语音问妈妈怎么做。因为时差,中国那时候正是深夜,可是妈妈听到信息的提示音,立马回应,爸爸也醒了,父母两个就用语音告诉儿子做这道菜的详细步骤,可儿子还是不太明白。

    妈妈立刻起身,到厨房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让爸爸在一旁录视频,把这道菜从开始洗西红柿到最后做好装盘完整地录下来发给儿子。儿子大喜过望,按照父母的指导做好了菜,在聚会中受到了大家的称赞。而远在中国的父母一直等到了儿子的回话才安心休息。

    当时是流着泪看完这个视频的,一道简单的菜里包含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无条件的爱,在父母的眼里“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昨晚11点多,应童老师在无条件地满足了小树,在小树睡了之后,又把这道“西红柿抄鸡蛋”扔进了实修群里。

    这个问题是:十岁的孩子说:妈,晚上我想吃西红柿炒蛋。你知道家里没西红柿,你会对孩子说什么呢?

    群里一时间像炸开了锅,答案五花八门,有很直接的,有非常委婉的,不同的答案反应了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是在早上做饭的时候和12岁的儿子交流这个问题的。

    “乐,你最喜欢吃什么菜?”

    “西红柿炒鸡蛋!”儿子脱口而出。

    “你现在想吃吗?”

    “现在?家里不是没有西红柿吗?”儿子显然不相信。

    “对呀,那该怎么办呢?”

    “那就不吃呗!反正又不是第一次。”儿子一副无所谓的表情。

    我的心仿佛被针刺了一下,回想儿子从小到大,我一直认为不能溺爱孩子,所以孩子有很多需求都没有满足,孩子现在已经很少向我提出他的需求,因为在他的意识里认为即使说了也得不到满足,就干脆选择不说。

    下午又听了应老师就这个问题的回应:首先肯定了这是孩子的正当需求,如果这样回应孩子:“家里没有西红柿,明天吃好不好?”这虽然是基于现实,带给孩子的却是无奈。

    如果这样回应:“家里没有西红柿了,你想吃,妈妈马上去买来做给你吃!”这样是基于孩子的需要,但把握不好,容易变成溺爱。

    那究竟怎么样的回应才能既满足到孩子又不造成溺爱呢?

    看应老师的回应:孩子想吃西红杮炒蛋,由一个念头变成一句语言说出来,孩子是这个念头的主人。妈妈是孩子这个念头的协助者与支持者。所以,作为支持者,第一时间去响应孩子的需求:“好啊好啊,西红柿炒蛋不错,又美味又营养!”

    这样的回应,孩子的感受是:我的需求被看见了,被重视了。妈妈是爱我的。

    作为协助者,基于现实回应:“哎呀,家里没有西红柿呢,那可怎么办?”

    “那可怎么办?”这个发问,将现实问题抛给了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决定。西红杮炒蛋因我而起,那也由我来担责。

    这样的互动,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让孩子学会了为自己的念头负起责任。

    总结一下,当孩子提出一些正当的需求,但现实又不能满足孩子时,不妨采用这样的回应结构:

    1、正面回应孩子的需求

    2、诚实告诉现实的情况

    3、发问引发孩子的思考

    生活处处皆学问,一道看似简单的西红柿炒蛋,却可以从中学到这么多的东西,人的一生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红柿炒鸡蛋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hc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