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译文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译文

作者: 我爷爷在此 | 来源:发表于2021-10-03 00:19 被阅读0次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

  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相关文章

  •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译文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

  • 诗解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诗解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导读诗: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土生万物,脾驻四脏. 物分阴阳,阴阳互生,阳者天气,天气主...

  •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

  • 精读《黄帝内经》(235天)

    21—235【太阴阳明篇论】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

  •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四

    2022.08.08 周一 晴 D220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719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四 ...

  • 学医笔记004:《素问·太阴阳明论》

    《太阴阳明论》论述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关系,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

  • 精读《黄帝内经》(第239天)

    【太阴阳明论篇】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

  • 精读《黄帝内经》(第257天)

    【刺热篇】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

  • 素问29 太阴阳明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

  • 随笔(二二五)

    学习《伤寒论》276条 (原文):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太阴病见到脉浮,且伴有“身体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译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hv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