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向来以爱喝酒闻名,但最近一家新开的酒吧引发众人的关注和热议。
原因很简单,这家酒吧是一家不卖酒的无酒精酒吧。
这家奇怪酒吧的出现对创业者们意义非凡。
人们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怎样做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它?
这家无酒精酒吧就是一个真实案例。
爱尔兰人最喜欢边喝酒边聊天,爱喝酒到什么程度呢?
爱尔兰作家布兰登·贝汉说他只在两种情况下饮酒,“当我感到口渴时,与不口渴时。”
因为爱喝酒,爱尔兰人还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很多人都知道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因此而来。
“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创办者是爱尔兰最著名的黑啤Guinness(健力士)制造厂执行董事长Hugh Beaver。
为了给顾客提供喝酒的谈资,卖出更多的酒,Hugh想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创意。
没想到后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在大众中的名气反而超过了健力士啤酒本身。
由此可见,喝酒对爱尔兰人的重要性。
去酒吧喝酒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社交活动,更是整个爱尔兰文化的基础。
爱尔兰人从出生到死亡、从洗礼到葬礼都伴随饮酒文化,已经成为生活方式一部分,
因此当“圣母玛利亚”这家无酒吧酒吧出现时,才在爱尔兰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圣母玛利亚”无酒精酒吧位于都柏林,是爱尔兰首个永久性不提供酒的酒吧。
但不知情的人走进这里,可能不会发现这家酒吧有什么异常。
它的经营时间与传统酒馆一致,有着地道的酒吧氛围。
唯一区别仅在于它销售的是酒精度为零的啤酒、葡萄酒和鸡尾酒。
酒吧老板Vaughan Yates最早向身边朋友提出这个想法时。
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觉得很可笑,但再细想也确实值得尝试。
虽然有着悠久的有饮酒文化传统,但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爱尔兰也有很多不爱饮酒的人。
爱尔兰有成年人中有1/5 不饮酒,年轻的Z 世代群体也不向父辈一样喜欢酒精。
雀巢有一份有关 Z 世代顾客的新报告,报告中有 1/3 人认为传统酒吧已过气了,1/3 人想要季节性与有趣的非酒精饮料。
因此近年来,爱尔兰的饮酒习惯在发生变化,成年人均酒精消费量和酒吧数量都在下降。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爱尔兰成年人均酒精消费量从 2005 年的 14.2 升下降至2015 年的 10.9 升。
爱尔兰工业酒精组织的数据表明,与 2005 年相比,2017 年爱尔兰酒吧数量减少 17.1%,从 8617 家下降至7140 家。
这种趋势让Vaughan Yates看到了市场商机,人们对酒精的需求在下降,但人们对社交的需求不会下降。
很多人之所以去酒吧,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社交。
于是Vaughan Yates创立了无酒精酒吧“圣母玛利亚”。
他接受采访时说道,“但爱尔兰在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想要消费什么。”
“圣母玛利亚”酒吧设计了一系列无酒精鸡尾酒,比如辛辣口味的“圣母玛利亚”。
还有模仿黑啤外观的桶装冷萃咖啡、不含酒精的起泡酒与金酒替代品。
对那些不喝酒的人来说,这无疑极具吸引力,不用喝酒,同样能享受到酒吧轻松愉快的社交氛围。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需要极大的勇气,深爱饮酒文化的人视“圣母玛利亚”酒吧的做法为一种“背叛”。
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最容易有收获,《爱尔兰时报》和《卫报》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这既引发人们对“圣母玛利亚”的争论,也提升了这家无酒精酒吧的知名度。
我很看好这家酒吧,因为这位创业者敏锐的发现了一部分人的真正需求。
有相当一部分人去酒吧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社交。
同时,这位创业者用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严格来说,这家“圣母玛利亚”根本不是酒吧,无酒精酒吧,这个名字本身就很矛盾。
你可以叫它很像酒吧的咖啡馆,可以叫它聚会空间。
但为什么叫无酒精酒吧呢,因为这样不但让人一目了然,还能引发好奇,争论,提升人们的关注度和自身的知名度。
这种做法经常遇到,为了向人介绍一个新事物,往往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做类比。
比如向外国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介绍再多,也不如用“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句话。
还有你留心看一下,即使最新款的智能手机,打电话的图标,依然是一个座机话筒的图标。
这也是同样的原因,当智能手机刚出来时,只有用固定电话的话筒图标,人们才能一目了然。
这家不卖酒的酒吧,告诉创业者,当你能看透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能捕捉到人们的真实需求;
再用巧妙的方法和人们熟悉的事物关联起来,就有可能开始一项成功率更高的创业历程。
比如麦当劳和星巴克等很多成功的企业,你以为他们提供的产品是汉堡包或咖啡,但其实可能是商业地产和第三空间。
这又让我想起电影《教父》里一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