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81689/e44c8216c64ffa6b.jpg)
如果你恰巧生在欧洲的中世纪,恰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想要有份安稳体面的工作,又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还爱看书,那缮写士无疑是你最理想的职业了。
什么是“缮写士”?
就是抄写员。写别人的字,不添不改。
在那个时代,缮写士虽不能算是作家,却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收入也颇为体面。在波斯和土耳其的抄经传统中,缮写士的地位和报酬要远远高于抄本细密的画家。
如果你是个社交恐惧症,你想在精神层面上尽情遨游,你想成为一个隐士。那你可以走进一间自己的缮写室。在那里可以独处、静默、专注而简单的劳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4081689/c40cdcda7f6486a7.jpg)
你会在缮写室里做些什么?
一会儿静静地打磨羊皮纸,一会儿研磨矿物颜料,一会儿揣摩揣摩怎么制作手抄本,一会儿用你精妙的书法开始抄写经典著作,一会儿画些装饰润色一下……
时间就这么悄悄的过了。
这是我在包惠怡所写的《缮写室》里所看到的,欧洲中世纪缮写士该有的模样儿。
穿梭到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做个缮写士可好?我觉得甚好。
这本书豆瓣评分:8.8。作者包惠怡是一名出生于1985年的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现在是复旦大学英文系的讲师。
我会看这本书,说来也是很有趣的。我完全是被它精致的外表所吸引。买回来一看,才发现里面的内容也不是写“缮写士”这个职业的,而是在作者的引领下,来了一趟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文学之旅。
![](https://img.haomeiwen.com/i4081689/8825e4ce17b2458e.jpg)
不过说来,这种偶遇,还是相当有趣。尤其对我一个非中文专业出身的文学业务爱好者来说,也实在难得。
如书中所说,16世纪末威廉·莎士比亚来到了旧时的伦敦。
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人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想来还是蛮荒唐的。人们都在拼命的吃糖,把牙齿全都吃黑;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难喝的啤酒,即使如马尿,连僧侣每天都得喝上一加仑;当时,烟草被视为治病良药,能治疗偏头痛还有口臭,还能防鼠疫。烟草盛行,如果学生被发现忘了抽烟,还得挨一顿藤条。大街上尽是屡见不鲜的殴斗,随时毙命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儿。
当时,伦敦的剧院大批量的兴建在郊区,是不受市区的管辖的地方,是个群魔乱舞的“自由之地”。旁边更是青楼、军火库、监狱、乱坟、疯人院以及各种制造商的聚集地。
不但如此,此刻的清教徒盛行。他们最讨厌剧院,他们把剧院当作传染病、同性恋、异教的传播地。你一定在想,这样戏剧又怎会存活,莎士比亚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吧,可伊丽莎白一世对戏剧甚是喜爱,这样的偏好让所有的剧作家们包括莎士比亚逃过一劫。
那个时候,看戏还算便宜。当时一个普通人一天赚12便士,而看一场戏大约1~3便士。所以跟现在偶尔看场电影差不多,基本上都可以接受。
形式上跟小剧场听相声、看东北二人转差不多,场里有卖水果、零食还有香烟的,所以剧场里吞云吐雾,嘈嘈杂杂的,观众不买账还会往台上扔东西。一句话:当时,演员也不容易。
就这样的环境下,莎士比亚迎来了他创作的黄金期。这个传奇的人物、传奇的作品都是在这儿诞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