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公园逛了一下,在往回走的时候听到一位母亲跟她的女儿说“你的,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刚好被这一句话触动。
因为在我出门时换上了新衣服,走在马路上天气有点热,这个时候就有点后悔,为什么不买那一件大衣而买了这一件呢?而这位母亲的这句话点醒了我。
南怀瑾先生有一首《说人颐》的诗,大体意思是说“人总有无穷的欲望,而一个欲望满足之后又会生出下一个欲望,总有一个无法满足的欲望,到最后蹉跎了岁月。”。
古人由此引发劝导我们“知足常乐”,而我们的不知足往往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他有我也得有”、“他有,我得比他更有”,人往往“气人有又笑人无”,评论起来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轮到自己摊上事又手足无措,妄图他人帮助,如果没人伸以援手,又会慨叹世道人心、世风日下。
“自助者天助之”,自己要自信自强,因为大家都是潜力股,大脑被开发的比率廖廖,人的心力是无穷的。“万物皆备于我”,有没有这种底气和豪情?这不是“打鸡血”、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验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
我们潜力无穷,为什么又总是不如人意呢?除了懒以外,最大的障碍是“恐惧”,这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生存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不被爱的恐惧,对困难的恐惧等等,这些恐惧都是自己的头脑编织的“天罗地网”,把你这个天地之心给牢牢地束缚住,除非你有很大的勇气与毅力来挣脱,说是挣脱也只是方便假说,一体两面。就像小朋友在沙坑碓一个城堡,他(她)的头脑和眼中的城堡是真实存在的,而作为大人的你来说明明知道但还会哄孩子和他(她)一起继续这个游戏。
当我们观察并追问“恐惧”,你往往会追溯到童年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一瞬间你就可以进入那个恐惧的状态,回到童年的自己。回去用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当时的情境,抱一抱童年的自己,告诉自己现在有能力处理了,你可以走出来了。
也许这个恐惧是道听途说,又是自己的想象,但它对于那时的你来说是那么的真切,仿佛你伸手就能触碰的到,我们往往又把恐惧想象的很大,而自己当时的能力又非常的小,这种对比就使得恐惧有了滋生的沃土。
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恐惧”,往往没有来处,而是一个念头套着一个念头,环环相扣,看上去无法解开。其实,你只要安静观察,让心安静下来,念头慢慢清晰可见,抓住其中一个追问,就像你一个人面对群殴一样,你没有一个打十个的能力怎么办?挑十个里面看上去最弱的一个,把拳头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其他人看到慢慢也会心生胆怯而退却。
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也是你目前的能力够得着得,与自己做纵向比较,今天比昨天更勇敢、更慈悲、更有趣,立体精进,成为你自己,活出自己的样子,为这多彩的世界贡献自己鲜艳的颜色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