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始听了一本书《让孩子远离焦虑》,文中提及一段话是“你要好好读书,爸爸妈妈都是普通人,没有办法给你提供太多的支持,如果你自己不争气,谁也帮不了你,你就会……,现在社会竞争残酷无情,你不怎么样……就会……”这些话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简直不能再熟悉,它的存在会让人精神一振,发奋图强奔向指向目标,但这唤起焦虑的应对当下的方式破坏了同样重要的安全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读书很赞的孩子,最后都选择了教师、公务等稳定的工作。
现在自己育儿似乎也会有意无意把这种焦虑信息传递给孩子。比如催促孩子英语打卡的时候会说老师会检查的,全班同学都做完了就差你了;孩子早晨上学要迟到了,快点快点,迟到了怎么办呢?叔叔会锁门的。你会拿不到卡牌的……
生活中,自己偶尔警醒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把对规则、对人际、对未来的焦虑就传递给了孩子。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同宿舍都两位妹子对上海心生向往,无论是教师行业还是其它性质的工作,她们就是要去上海。宿舍另外三个姐妹和我则是一定要找到工作,而且对工作的认可就是教师,公务员等稳定职业。虽然那时就业环境和学校影响都能满足我们的就业需求,但与那两姐妹相比,我们四个则处于保守派。她们是想怎样,之后朝着那个方向。而我们则是能怎样之后保守的去做。十几年过去了,两姐妹在上海事业并没有风生水起。开始的几年租住在逼仄的弄堂里,后来结婚 安家、生子,如同身边的芸芸众生。我们的安全选择和她们的破格冒险,最后没有呈现太大结果上的差异。
对于自己已经不过多考量选择的利弊,但希望儿子能因喜欢而选择,因热爱而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