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也对应了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题。本单元还是习作单元,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我变成树后的奇妙经历和乐趣。教学难点在于能结合课文中的奇特想象,让学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开思路,大胆想象自己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为今后的想象习作打下基础。
一、整体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课时集中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以及变成树之后经历了的事情;第二课首先复习导入,在回顾课文时,了解位小朋友变身成树的原因和自己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神奇有趣的事,带领孩子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是在告诉孩子们想象可以是从内心的小愿望开始的。接着细读课文,感受想象的神奇。通过情境朗读、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进入想象的世界,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奇妙想象。最后勾连生活,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孩子们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创造出的奇妙世界。
二、成功之处
综合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之处:
1. 巧妙融合,突破教学难点。本课教学聚焦单元语文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让课文学习与“交流平台”巧妙融合,做到了主线清晰,板块分明。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学方法,明方法,用方法,有层次地完成了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入情入境,体验想象奇趣。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重在表达方法的学习。围绕“想象”这一语文要素,结合课后思考题“你觉得哪些事情有意思?”,抓住课文重点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想象内容,自主交流有意思的地方,对孩子们答案的个性化及时给与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课文有意思的句子时,孩子们放飞想象:鸟窝的形状还可以有什么,小动物可能是怎么住进来的,学一学小动物们对话的语气等,感受想象的奇趣。
3. 由扶到放,分层指导说话。孩子们刚接触此类的课文,无论从感受文本语言还是学习写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细读课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和勾连生活,大胆想象,创作表达两个环节中,重视问题引导、总结方法等环节,带着孩子通过抓关键词句学会感受想象,激发想象的潜能,习得想象的方法。最后出示畅想单,进行说话练习“生活中你有过什么想法,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交流,这样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创造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节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孩子们今后的写作就有了方向。
三、改进措施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老师应做好范读,会更好的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同时激发学生深思,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2.本课的板书,如果能用简笔画画了一棵大树,会更直观、形象。
3.教学内容稍多,课堂的几个环节仍然需要调整,把控好各环节的时间。
4.在出示畅想单,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的环节,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要注意引导生生互评,使其在评价中习得方法。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尝试,又在尝试中改进。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大胆地思索与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