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斯坦福的哥们聊天,他告诉了我他对英语的理解,整理如下
1.学习的本质是建立关联关系
1.1英语跟英语之间的关联关系
比如看到stall,会想到economic stall,而不是想到“停滞”
1.2英语跟场景之间的关联关系
脑子里要有一个词的印象,而不是词的中文
以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依旧听不懂人家说什么,或者反映极其的慢,但是把他说的变成文字的时候我发现单词我还都认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想说英语的时候说不出口,不知道怎么说,但是别人一说我发现他用的词我也都会都背过一样。本质上这种症状是由于缺乏符号与符号,符号与场景的关联关系,而并非缺乏符号认知本身。
2.英语和中文是独立的符号体系,用英语学习世界而不是学习英语
一个五岁的美国孩子,也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英英字典的帮助下,去在上网的时候扩展自己的词汇量。我现在的英语水平其实跟个五岁小孩应该差不多。他们怎么用英语认识世界,我就怎么用英语认识世界就行。
去看线上的博物馆,本质上得到了好奇心的满足,同时学会了英语。西方世界的互联网资源,从内容优质程度来说,是我们的接近十倍,wiki比百度百科要好很多,youtube上的优质视频也比我们的B站,优酷之类的多。看这个满足好奇心对体验来说也爽,而且天然就跟场景有关联了。
3.建立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材料
一开始就看权游这种美剧是没啥用的,里面的语料不对。但是看一些纪录片,生活化美剧,里面的英语都相对能跟日常场景产生关联。
一个比较好的材料是有一部分不懂,大部分懂。大部分不懂的就别看了。
4.建立快速方便的英语环境工作流
一个挫败主要是,反复查字典,浪费时间,降低了消费优质英语内容的体验。一个体验不好的行为是无法坚持很久的。所以要自己设计一个,比如怎么翻墙,浏览哪些内容网站,遇到不会的词怎么快速的去查找英英字典之类,查找到英英字典之后,怎么整理笔记之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