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
《访大禹陵》——虞其君

《访大禹陵》——虞其君

作者: 奇迹人生虞其君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22:42 被阅读0次

           

    《访大禹陵》——虞其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童妪皆知,因此大禹名声远扬,流芳百世。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心愿——拜祭大禹,成千上万的游客不顾舟车劳顿,纷至沓来,来一睹大禹陵的迷人旖旎的风光。

          午后三时,望着矗立在石帆山上的大禹铜像,我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了大禹陵进门处。“阳光无限暖,风光亦迷人”。迈着轻松而又愉悦的步伐,穿过一座圆形的水坛,名曰“九龙坛”,即刻,“大禹陵”三个大字便逐渐地在我的视眼中清晰起来,集鸠鸟、应龙、双凤、白龙、群邪各神灵于一地的牌坊,让我愈加对“大禹陵”增添几分浓厚的兴趣,漫步于祭禹神道间,我深为感触,大禹治水年间,竟然还会发生这些奇异神秘的故事,真是不游不知晓,一游大饱眼福。

          遥望“祭禹广场”,只见一口古钟悬挂于巨石之底,与一只大鼓相对而落,细细品味确实有点“钟鼓楼”的气息,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仅只是“钟鼓亭”而已。走过古钟,便发现眼前还有一处景观还未细细观赏,这便是“水上祭坛”,台上设一座呈帆船形的祭台,前端还有一只明朝遗留下来的古鼎,鼎中的香烛正在冒着淡淡的灰烟,也许这就是告祭大禹的唯一的良选吧!猛的回过头,惊奇地发现“祭禹台”对面还有一堵刻着“大禹治水”情景的“九鼎台”和坐落在“祭禹广场”中央的印刻着“太极图”的圆台,稍稍留意一下后,便通过造型奇特的“禹贡桥”,来到了大禹陵的西辕门。

          进入西辕门后,眼前所呈现出来的风光无限好,大禹陵地处青山绿水之间,陵道的两旁松柏葱茏,让人顿感幽雅肃穆。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大禹陵”题词碑前。明朝嘉靖年间的绍兴府献吉县县令南大吉为追念大禹而亲自立碑并庄重地题下了“大禹陵”三字,为大禹陵增添了一种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碑前的参天大树,美名曰“龙爪槐”,枝丫向四处无限地伸展着,好似在时刻全面地守护着石碑,同样在“大禹陵碑”前端也设置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明朝鼎。离开石碑,穿过一座古老典雅的木屋,粗粗地浏览了一下碑廊中放置的文碑,便兴冲冲地沿着石阶而下,来到了“桂花园”,便闻到了扑鼻而来的花香,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让人顿感心旷神怡,黄灿灿的桂花零星地点缀在树枝的角落,欣赏这样一幅迷人的“桂花盛开图”,确实让人有些回味。

          往左沿着石阶而下,便来到了“菲饮泉亭”,楹门上刻着“卑宫菲食胼胝(作者音注:piánzhī)勤,洁行俭风泉涧涵”,无形地道出大禹“卑宫室,菲饮食,恶衣服”的形象,再走几步便是“菲饮泉”,这里泉水清洌,浅而不涸,而灵兽“天鼍(作者音注:tuó)白泽”也正静静地伏在水间,守护着菲饮泉,泉水北侧岩上还能清楚地看到三个隶书字“菲饮泉”,无形中提升了“菲饮泉”的历史文化价值。“菲饮泉”旁便是“祭禹堂”了,又名“华夏百姓祭祖堂”。在这里人们可以寻根问祖,了解家族中的名人墨客,或许更早的祖先,称得上是一件值得回味的往事。

          离开“祭禹堂”,便来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午门”,屋脊上“双龙争抢火焰珠,双鲤齐跃巨银浪”的景色,让我不得不为其的精美绝伦而惊叹不已。从“午门”出发往左右仔细地一望,便能发现“禹庙东西配厢”,这里记载着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筑鉴湖事迹和明代汤绍恩建三江闸事迹,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内心为他们的事迹大大折服。回到东配厢,往前右转,便是一座八角攒尖式的“窆(作者音注:biǎn)石亭”,只见亭内正中间笔直地立着一块貌似秤并留存残迹的“窆石”,内心不时地发出“见此物,乃三生有幸哉”之感叹,亭侧还立着禹穴石纽碑、神灵驮碑,三碑连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离开“窆石亭”径直往前走,穿过“午门”,沿着“百步禁阶”徐徐而上,就来到了气势恢弘的“祭厅”,模样与“午门”相当。仔细地欣赏完“祭厅”后,便来到了大禹陵的一大景观“大殿”,只见“大殿”正前方有一块乾隆皇帝巡谒禹陵时留下的“御碑亭”,也不失为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在“大殿”前三四米处,还能望见屋脊上镌刻着清朝康熙帝所书的四个楷字“地平天成”。走进“大殿”,便是大禹的高大雕像,只见其脚著帝王鞋,身披朱崔双华衮(作者音注:gǔn),手捧一块精致的玉圭(作者音注:guī),头戴显示帝王雍容的冕旒(作者音注:liú)。乍然一看,其背后还有九把斧子相映衬,使大禹的雍容大度的帝王风采毫无遗余地展现在后人眼中。

          折返“大禹陵”碑,我继续沿着陵道往山上走去,往左看,首先你会看到中间缕空,呈门角形石结构的“咸若亭”,这是为颂扬大禹的教化而立的,大禹一生都为水利事业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年华,而他遗留下的精神财富为后世所汲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坐在“咸若亭”下的石凳上,往明帆山仰头望去,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大禹的铜像,手持木耒(作者音注:lěi),足踏乘风巨舟,雄伟而富有气势,迷人而富有韵味。站在此处,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大禹陵”碑的右侧便是“禹祠”,在其出门东首处就是刻有楷书“禹穴”和一大堆模糊不清的“禹穴辨”文字古迹的“禹穴碑”,进入唯一的通道,只见“禹祠”分二厅,前厅内我惊奇地发现了“大禹治水”、“计功封赏”两块精美细致的砖雕,让我有幸感受了那一种热闹隆重的场面,走进后厅,我亲眼目睹了栩栩如生的大禹立像,一副对联上刻着“削平水土穷沧海,畚锸东南尽会稽”,对大禹的功绩作了全面而又生动的描绘,这令我心潮澎湃,似乎有种想加入那支浩浩荡荡的治水队伍中的强烈欲望,而这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禹祠”的前端便是“放生池”。池中有些不知名的生物,活泼可爱的游鱼正在池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嬉戏。

        “禹祠”一侧还设置了“射箭场”,或许有射箭雅兴的游客可以亲自去感受一下射箭的滋味,而在射箭场外围的一片走廊的角落里,我亲眼目睹了井圈为六朝遗物的“禹井”,虽然年数已久,但井中的水依然显得十分的清澈。时间在不断地流逝,于是我加快了下山的步伐,急匆匆地离开了“禹池”,便径直往“东辕门”赶去,而“岣嵝(作者音注:gǒulǒu)碑”却留住了我的脚步,只见碑之额枋上刻有隶书“岣嵝碑亭”。

          在欣赏完碑中的古文后,似懂非懂,但也是值得一阅。其旁就是“禹庙照壁”,四周春、夏、秋、冬的美景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奇特的壁框,正中央还有一幅雕像,雕像中有一只动物正扭过身子,准备去吞噬熊熊燃烧的“太阳”,这在告诉我应该知足常乐,不要妄想得到“可望不能及”的事物。此时,大禹好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育家在指点我不要误入歧途,而这只是我的臆想而已。

          走出“东辕门”,穿过禹贡桥,我踏上了回程的路途,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禹陵”,访完“大禹陵”的我,仿佛自己在风水宝地——明帆山上寻宝求金了一番,受益匪浅,大禹的精神令我感触颇深,大禹“三顾家门而不入”的事迹让我铭记在心,舍不得离开此处的我偷偷地又看了一眼“大禹陵”,生怕自己还会被眼前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住,迟迟不想离去。

          为了纪念这次游玩大禹陵的经历,我欣然提笔写下了《访大禹陵序》,诗词内容为:有幸访得大禹陵,亲临明帆似仙境,未知先人创佳绩,却晓后人齐仰慕,东西辕门迎游客,午门大殿显雄风,大禹事迹传千古,大禹精神泽万民。

                虞其君书于越秀(丁亥年间)                        2007年12月27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访大禹陵》——虞其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df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