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以饱含安庆腔调的方言深情吟唱着一个又一个以小见大的故事,打动人心。黄梅戏三个字看似波澜不惊,却一鸣惊人,小戏曲,大力量,它绝不仅仅局限于安庆地区,它还是安庆或者安徽的一张名片,它蕴含着历史,政治,人文等等因素,值得考究。我国古代一些唱本流传至今,有它的精神价值与深远意义,韵味悠长。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六尺巷故事,老师们将它演绎成《倾宁夫人》,我们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震撼,提点着人们的灵魂不会堕落。
演的不错个人对此剧本主要人物的浅析,目的是为了方便观众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意义,以及揣测编剧用笔的意图。
剧情层层相扣剧本以张家和吴家的地契有重叠的三尺地纠纷而徐徐展开,吴家人为了不被大官家人以权势欺负,张家人为了维护家族的颜面,对簿公堂,各自有理,各不退让,争吵不休,难寻解决方案。从中,我看到了人们的争吵场景非常的贴近实际生活,非常的切合一些百姓的心理。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倾宁夫人,在剧中一些两家人吵闹的时刻,她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随波逐流,仍然尊重着将张家告上衙门的吴有理,她仍做着最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她治家有方,对家里的佣人也很关心,受到家中他人的尊敬。她身上这些为人立世的可贵因素,使她戴有主角光环,受人欣赏和爱戴。
吴有理,到底是无理还是有理,一个看似无礼却好像有理的人,要仔细看他。
当吴有理和倾宁夫人对簿公堂时,张家亮出了明朝地契,吴家亮出了清朝地契,重了三尺地,是有何蹊跷?时人刚开始误以为地契应遵循先来后到的道理,随后又纠结地契是不是以清朝律法为准,引出了吴有理与张家人的一系列冲突,这正是戏剧的冲突。
在这两家人的屋里屋外,吴有理始终一个人对峙着一帮人,他一个人,像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代表着千千万万个检举官员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规范的群众。他质疑当官者家属仗势欺人,这当然要引起乡亲们的关注。因他有理,不惧权势,敢于站出来,是条汉子。从古至今的社会,都需要这样的民间纪委帮助风清气正。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会多一层保障。
而张氏家族里的其他人,尤其气愤和忌讳吴有理在张宅开工动土时,很不吉利的起诉阻扰。但是,倾宁夫人却表现的不一般,倾宁夫人尊重吴有理说的话,并且一定要等待何熙霓大人(谐音,和稀泥)对三尺地的具体判决水落石出以后,才动工,不把这三尺地说个明白,她不会让张家人动工,说明她帮理不帮亲。
自从和稀泥大人接了这个案子后,他觉得他自己很倒霉,他特别后悔当了桐城县令,他苦恼的是:他既不想得罪达观贵人,也不想得罪富贵乡绅,他怕做不成官位还性命难保,富贵险中求啊!他还是想着遇事和稀泥。最后,他不太明白的保住了官位,他的脑海里大致只有官位最重要了。
个人认为,何熙泥大人与张英大学士也是一种对比,但是何熙泥缺少气魄,根本比不上张英大学士的九牛一毛。
由于立仁第一趟送信的阴差阳错,使得戏剧跌宕起伏,也让人们看到了官场上官吏的一些心思。
编剧对于人性的拿捏,丝毫不差,不失为此篇戏剧的出彩之处。
揪着人们的心,立仁第二趟送信归来,大伙儿终于等到了大学士张英的亲笔信。
这封信,我们品读出了张英大学士的意思:家人们千里写信的内容只为了告诉我关于一堵墙的事儿,一堵墙?宰相肚里能撑船,我怎么会在乎那一堵墙的小事儿, 我并不在意自家以后有没有那三尺地,我也没有忘记祖先的嘱托,我此生一直努力,见识颇多,家里也没什么缺的,我要退让出自家的三尺地,让乡里乡亲能够行走来往。舍小我,为大家,恰是他的大家风范,令人起敬,传唱至今。
吴家人也放下心中的芥蒂,亦退后三尺,两家人不仅重修旧好,还合力修路,方便乡亲往来通行,为乡亲办了件实事、好事,乡亲们纷纷叫好。
若有从政者和富贵人家的善举,正是这样的一件件小事汇聚起来,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方便。
摄于菱湖公园 六尺巷简介有时,让并不是输,也不是丢了颜面,是内心有强大的力量,才敢于谦让有度。
大学士张英的高明于此碎事一个尽善尽美的结果,给时人和观众一个拍手叫好的六尺巷,这正是他学养富足的表现啊。
六尺巷故事,正是提醒人们好好做人,不忘初心,修心修行,但行好事,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黄梅戏《倾宁夫人》剧本是以六尺巷故事为蓝本,经过精心巧妙设计编写,故事虽远亦近,编剧深谙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人性的理解颇深,语言有精辟劲道之处,剧本研究价值颇厚,本人很是喜爱,耐人寻味,遂作此篇。
再芬剧院感谢黄梅戏《倾宁夫人》团队的精彩演绎和幕后付出的老师们,共同呈现了好的戏曲,感谢市作协老师分发的票券,让我有了观赏黄梅戏曲的机会和多了一点感悟。因为受限于剧作原创保护,所以个人没有全剧本文字内容嚼味,只凭借观赏一次此戏剧的印象而匆忙写作,很遗憾写的不是很具体,个人拙作之谈,暂且泛泛而论,笔力有限,还请海涵。由于本人的时间仓促,思考与学养有限,文章暂付如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