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人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是从反面说明合理吃饭的重要性。但是从正面来说,所有的营养都是从饭食之中得来,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我们的吃饭。
一、吃饭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这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的慌,这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饭吃七分饱,这是从量的角度来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从质的角度来说的。以前把工作说成混口饭吃,是非常形象的说法。人们把稳定的工作叫做铁饭碗。
二、吃饭有地域的差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背后蕴含着非常重要的科学道理。比如说四川人和湖南人比较喜欢吃辣的,跟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系。北方人多吃面食,南方人都吃米食,这跟当地的粮食出产有关系。我们旅游的时候有的人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就是敏感的身体向我们提出警告,要我们重视饮食的入乡随俗,也要我们重视地域的气候差别。
三、吃饭有心情的差别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不好,山珍海味都吃不下。当然我们这里的吃饭是广义的吃饭,包括吃饭和喝酒等。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心情对人的吃喝的影响。
四、吃饭也有时代的差别
物质稀少的困难时期,吃饭主要讲究温饱。现在物质丰富的小康时代,大家不仅仅讲吃好喝好,还要讲究食品的色香味俱全,更高的还要讲究吃饭的气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吃饭特征。比如说我们常常在古装戏中看到,秦汉时代主要是分餐制,这样在古代就可以防止许多疾病的传染。后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大家才渐渐的进行合餐制,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吃饭的桌椅也因时代不同。早些时候是跪在垫子上,在茶几上吃饭。后来才发展为桌子高了,椅子也高了,防止了吃饭的过程中压迫肚子的情况。
五、吃饭也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饭食习惯不同。有的人吃的快,有的人吃的慢,快的伤胃,慢的费时。只有人到中年的时候才能慢慢体会到,吃饭习惯对自己身体的影响,从而慢慢调节自己的吃饭习惯以适应自己的身体健康。饭量也有的人多,有的人少。这一点一方面决定于性别或者劳动量,有的是决定于自己的饮食经历等。吃饭的咸淡,饭菜的比例,荤素的搭配,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习惯要求。这些习惯也因年龄而不同。小时候你或者年轻的时候重视饭菜的口味。年长的时候,特别是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就特别重视饭菜质量,饭菜营养。那些身体健康的人和长寿的人。吃饭就特别重视质量和数量的科学搭配和节制。
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成也吃饭,败也吃饭。换个说法就是:身体健康是吃出来的,身体生病也是吃出来的。只是其中的科学道理,玄之又玄,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