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悲观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悲观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 左右一步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09:27 被阅读0次

    如今悲观主义大行其道,不仅普通人如此,很多专业人士、精英也是如此。如果你看看媒体,悲观主义的精英远比乐观主义的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显然不能以“总有乐观的人,也总有悲观的人”这一类没有意义的话来解释,这里面有着很深层的原因。

    1.人过分的自信以及因此而造成的自己和现实之间的反差,是导致悲观主义的根本原因。

    看到这个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过分自信不应该乐观么?其实人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又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才会产生悲观情绪。人普遍过高估计自己的智力、能力和道德水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值得补充的是这样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一个社会学实验。实验者给实验对象一个看似并不复杂的机械装置,问他们拆了之后如果没有说明书,能否重新装回去,并且给这件事的难度打一个分。这件事和教育水平没有太多关系。非常高比例的人都觉得这不是难事,认为自己能装回去,并且打的难度分偏低。

    但是,最后真正能够将机械装置装回去的人,比例相对很低。至于那些人成功地装了回去,和一开始他们的自我评估是无关的,也就是说能否做成这件事,和信心无关。接下来,实验者又让大家给这项工作的难度打分。一开始认为自己能装回去的那群人,无论最后是否做成了这件事,第二次打出的难度分普遍高出很多。这前后两个难度分的差距,既说明人容易过分自信,也说明对自身能力不切实际的判断,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悲观起来。相反,一开始觉得自己不能把机械装好的人,不论自己装好还是没装好,第二次打出的分和第一次一样高。这说明,如果没有对自己的能力有太高的估计,也就不会在失败后产生悲观情绪。

    第二个例子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道格拉斯·肯立克讲过的一个故事。他刚上大学时,发现校园里的女生美丽动人、身材健美,加上年轻人着装大胆,他觉得简直就像看到了一大群在海边沙滩上沐浴阳光的泳装美女。但是他的朋友大卫却说,学校里一个漂亮女生都没有。这让肯立克大惑不解。后来他到大卫的宿舍玩,才明白原因,因为大卫的宿舍里贴满了《花花公子》封面美女的巨幅彩照!大卫所不知道的是,《花花公子》的兔女郎,不仅是万里挑一的美女,而且为她们拍照的摄影师也是最好的肖像摄影师,用的是最高档的哈苏相机,各种姿势也是专门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就这样拍出一大堆照片,也挑不出几张精品足够放在花花公子的封面上。大卫的失望来自于幻想和现实的反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在内心里对自己是高估的。去年一些《大学之路》的读者问我,我们十年寒窗苦读,上了大学,快毕业了,才发现自己努力读书还是拼不过富二代和官二代,整个人一下都不好了。这种对世界,对前途悲观的看法,其实来自于过分自信造成的想象中自己的能力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十年寒窗苦读,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甚至过去一直是学霸,其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相反,当人越往上走,眼界越来越开阔时,越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会越谦逊,越有敬畏之心,就不再会有不切实际的奢望了,这时人就变得豁达大度起来,反而对未来、对社会不再那么悲观了。

    2.坏消息总是不断地被放大的,通信和传媒手段越发达,这个效应越明显。

    近20年来,每到夏天我们就经常听说某条大河大江又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了,于是大家很容易得出结论,现在的灾难比以前多了,接下来各种猜测都随之而来,什么全球变暖,三峡大坝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带来的蝴蝶效应等等,没有一个能够被证实。

    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经常发生,看似不正常,但如果知道了全世界最长的100多条河流(长度超过2000公里)中国就占了20条,过个三五年就有某条大河大江来一次百年不遇的洪水,也就不奇怪了。洪水在过去也有,但是由于通信不发达,稍微远一点的人不知道而已。远的不说,就说上个世纪70年代河南驻马店地区淮河的一次洪灾,死亡人数就超过近40年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总和(据估计从2.6万至30万不等)。只是这种事情过去没人知道、没人关心而已。更何况过去人口密度不是很高,人们的聚居地未必像今天那样离河岸那么近,因此对洪灾不是那么敏感,记载也未必完备。类似地,在国外,近几十年的自然灾害并不比历史上更多。

    3.从信息论上讲,越是与众不同的说法,信息量越大。

    为什么看似理性的学者要宣传悲观主义?原因很简单,因为宣传乐观主义观点的论文不仅没有人看,甚至无法发表,时间一长,讲这样的话的人就被学术界淘汰了。这就涉及到悲观主义诞生的第三个原因了,

    你可以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某个学者讲,明年经济形势很好,大众会说,这和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区别,我也知道,还要你讲么?相反,像国内某个教授说中国经济要崩溃,他年年说,年年错,但是年年有人听。末日博士鲁比尼也是如此,他说2013年中国经济要彻底崩盘,全世界各大媒体都在转载。从信息论上讲,重复先前的信息,或者讲一个众人都知道的事情,信息量为零;讲一个大家能想到的事情,信息量很少;讲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信息量巨大。

    当然,你会问这些人老说错,是否还能在学术界继续混下去呢?学术界本身就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地方,不是一个搞绝对正确的地方,因此大家对错误的容忍度还是蛮高的,而对于拍政府马屁的行为,反而嗤之以鼻。

    你如果看看今天各种悲观主义的结论,会发现逻辑上都很严密。举例来说,2008年,著名环保人士莱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发表了对未来表示悲观的观点,他说每个中国人以美国目前的速度消耗纸张,那么到2030年时,14.6亿中国人需要使用如今世界纸张年产量的两倍。这样一来,全世界的森林就没了。如果我们假设2030年时中国每4个人拥有3辆汽车,就跟现在的美国一样,那么中国需要11亿辆汽车。全世界现在才只有8.6亿辆汽车。为提供必要的道路、高速公路和停车场,中国要给相当于眼下全国水稻田总面积的土地铺上水泥。到2030年,中国每天需要9800万桶石油。世界目前的石油产量是每天8500万桶,这个产量恐怕永远也不可能再提高了。所以,全世界的石油储备也就没了。他的观点符合逻辑吧?但是,70年代预言石油将在20年内用光的人的推理同样符合逻辑。你可能会问布朗是谁,他是马里兰大学的教授,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印度加尔各答《电讯报》称他为“环境运动的宗师”。

    不能说布朗教授的话没有意义,搞研究的人其实一直在警示世人,这本身是有意义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所警示的事情会发生。很多时候,并非学者有意误导人,而是他们要想让自己的论文发表,观点必须与众不同。可以想象,如果这位教授一直说,中国的环境问题一定能改善,今天不仅不会有人知道他,而且他可能提不上终身教职。

    悲观主义也是有意义的,对悲观的观点和预判保持警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悲剧对发生。

    本文分享自得到专栏 吴军的硅谷方法论,仅做了细微改动。很喜欢吴军的专栏,第一季硅谷来信也有订阅,他的专栏涉及面甚广,认识深刻,观点新颖,对开阔视野,认知世界很有帮助。分享出来希望看的朋友也能喜欢并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观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gb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