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大佬都开腔说金融海啸会大概率降临,则事情似乎已有了眉目或者端倪,毕竟以前都是一些被视为乌鸦嘴的小鱼小虾在散播自己吓自己的谣言,现在可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出来言之凿凿,连人民日报也要求大家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那便是真的狼要来了。
谁都不想过回苦日子。
但纵观整个人类史,似乎苦渡日子才是主题,反倒是这种锦衣玉食的繁华盛世甚为罕见,少说也要三几百年的苦日子,才能熬来五六十年较为太平顺畅的全上升周期,其余的,多为苦乐相间,苦长乐短,十年一大苦,五年一小苦,中间来个一年半载的好光景。
那么,假如这次真的被金融海啸席卷,我们要做好过多久的苦日子准备呢?我们就从最近的香港来分析吧。
距离金融风暴过去已经二十多年,在外人看来,它也似乎早已伤愈,但看问题不能单看外表,还得看核心,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从官方角度来看,它不但是早就痊愈了病症,并且还健康发展了,因为各项数据指标都表明了它的良好。但若从民间角度来看,它在那之后就再也没有恢复元气,一直在持续衰退,让一颗耀目的东方之珠,沦为普通边城。
那时候的普通香港人,入关之后都高人一等,因为收入差距摆在那,气势就压内地人一筹。最主要的是,民间资本北上,开厂买楼,多少打工仔打工妹视他们为衣食父母,在温州人还没第一桶金的时候,组团炒楼只是香港人的专利。可是一场金融风暴下来之后,港资就此退出江湖,这一波惊天动地的房地产暴涨,我们听说过温州炒房团,也见识过山西煤老板,有谁关注过香港炒房团?没有,自那之后,香港的民间资本就再也没在内地掀起过什么波澜,别把李嘉诚和郑裕彤他们列入进来,他们已经属于官方资本,而非民间资本。
香港人现在工资也还很高,但相对于二十年前与内地的差距,现在回头看他们只能泪流满面:那时候他们的收入是内地邻居的几十倍,现在他们的收入只能与内地邻居打个平手,甚至许多领域还被超出,比如中高层管理层的收入。最明显的例子,以前内地都把香港明星当成神来膜拜,而现在香港明星想要有市场,就得北上接戏,不然连西北风都没得喝。以前都是香港人携资北上,现在香港人北上都是为了讨生活,身份也好,地位也罢,完完全全的掉了个头,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就是。虽然从整体来看,香港依然维持了高收入高消费的奢华特性形象,但他们止步不前的收入与隔壁邻居迅速扩大的财富,以及由被人艳羡的身份到要反过来低眉俯首的地位变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真正残酷的一面:他们其实一直处在衰退当中。
虽然官方依然维持着强劲的增长数据,国际金融中心、自由港的地位都还保留着,但民间的主角光环历经二十年的反复下旋,早就只剩张不堪的憔悴老脸。他们无力北上投资,也无力北上消费,倒是每年大小节日都盼着北边资金南下接济一下自己有点窘困的荷包。
从外表上看,金融风暴已过了那么多年,所有伤痕其实早已熨平,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但为何民间的资金却再也没有风暴之前的那种锐气了呢?后面的有钱人应该也比之前的有钱人更多,而且普通薪金人群的收入,也依然还是有略见增长的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颓势呢?
这是因为他们走出了金融危机,却永远也走不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看起来是一回事,其实却又远非同一码事。经济危机是慢性病,会长期深入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态,金融危机是急性病,会在短期内爆发不可控的经济混乱,金融危机结束了,经济危机却很可能依然长期持续。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英国的南海泡沫,都是典型的金融危机,它们平复之后,荷兰和英国都就此走入长期衰退通道,你可以说那些后遗症早就医治好了,但那都只是官方层面的康复,民间层面,却是永远的无法康复了。他们遭此一劫之后,遍地都是资本家的社会形态忽然被改变,人们的发财机遇乃至欲望都突然削弱到极点。官方的GDP很快就可以恢复增长,走出持续向上的长期趋势,但民间的投资活力,却很可能永远都不复再有了,即使还有创业成功的平民巨富偶露峥嵘,但那种全民皆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创富场景,一去不返。
金融风暴之后的香港,就是这样一种形态。虽然李嘉诚依然稳坐首富位置,香港的官方经济也依然很快走出了阴影,开始继续向上发力,但是那些曾经腰缠万贯的民间小资本家们,再也没有发威过,内地从靠他们带来的资金发展经济到摆脱他们,然后超越他们,再到反哺他们,活脱脱就是一个地主家的奴才翻身做主再到睡了他姨太太的讽刺剧。
金融危机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席卷所有人,然后损不足以补有余,加剧贫富分化,拉开收入配比。危机之前,属于人人都有机会发财的均贫富状态,拉板车卖东西的货郎,只要够勤奋再加上好运气,就能成为饮料大王,搬砖的民工,只要脑子灵再加点好运气,就能成为地产大亨。那个时代,勤奋当然可以是全体民众的标签,贴在谁脸上都符合标准,更主要的是,好运也似乎是所有人都通行的护身符,只要伸手,上帝或者妈祖,甚至安拉和观音菩萨发出的都有效。大家各自领到,也不用挤在一起打到头破血流,尽管各干各的,各发各财,各信各主,一派其乐融融和气生财的大好景象。可是危机之后顿时就会变了天地,财富再分配带来的残酷洗牌,让各路原本互不相干的财阀大亨们挤成一团,抢到筹码者生,失去筹码者死,大家都斗成一锅粥,谁也不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只知道闷头把对手往死里整。平民散户小资本,夹在赤贫无产者与巨富寡头之间,成为最肥美的猎物,穷人喜欢咬他们,因为他们防御薄弱,容易吃到肉,富人更喜欢咬他们,与穷人相比,他们是肥肉,与同等富人对手相比,又因他们更好欺负。
所以,一场危机下来,富人还在,甚至更富了,穷人也还在,甚至更多了。只有中产小资本家不见了,因为他们都被当成牺牲品献祭了。而危机过后,官方经过修养生息,短则三五八年十年,基本上能够恢复元气,继续原来的走势,可是民间,只能在狼藉之地继续挣扎。历经金融风暴洗礼而活下来的寡头们,对经济的掌控力会更加强劲有力,让残存的中小产业者举步维艰。你再也没有可能通过自己努力搬砖而成为包工头,再从包工头慢慢成长为地产大亨,更别想靠在街头摆摊卖小物品然后变成连锁大王。你很想突破,想开个店,但无论是线上店还是线下实体店,你都被死死压制住,人家算好了收你多少房租,能够让你小赚不亏,人家也算好了按什么折扣批发给你,能够让你维持下去。你创业的雄心遭遇看不见的门槛封锁,你努力的拼搏总是得不到幸运的眷顾,为了活下去,你只能认命,做个安静的打工者,于是,你眼前是一滩死水般的现状,是一溜拉链般整齐枯燥的足迹,向前延伸,远到百年开外。
这就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真实图景。伤痛过后的经济依然还能释放出活力,但底层民众的活力,却再也无法复原了。巨鳄寡头们越狂欢,散户小资就越过的艰难。要么安于依附在巨鳄寡头们的羽翼下领取一份薪水,要么成为他们残酷压榨的牺牲品。他们利用自己的强势建立一套有利于自己的商业规则,你只能遵从,无力反抗。
草根创业时代的消失,意味着平民财富的彻底沦丧。大量的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而剩下的少数财富却让大量的平民去争夺,他们除了果腹维持温饱之外,已无力再做它想。
普通人创业发大财的机会,无论什么时候都一直会有出现,只不过有一个井喷期和冰河期的区别。井喷期显然太少太短了,而冰河期却显得无比漫长,金融危机就是这二者的分水岭。此前,胆大、勤劳加上运气,基本上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可谓心想事成,但危机之后,胆大往往是失败的罪魁祸首,勤劳之后一无所获,即使有运气加持,也大概只能不赚不亏或仅仅小赚一笔,想要像以前那样速发爆发,几无可能。会有寥寥几个运气极好者,机缘凑巧拦都拦不住爆发出来,却于事无补,毕竟,人们要的是普遍性爆发,而非一两个特例。
早期国家底子薄,社会穷,经济的发展是全民参与其中的,大家基本上处于统一起跑线上,差不多的智商,差不多的努力,差的仅仅是运气大小问题,因此,这是一个均富阶段。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商品开始过剩,市场开始饱和,资产的积累速度也出现分化,就一定会出现金融危机来解决这个矛盾,通过残酷的洗牌方式,出清一大批竞争者,利用强势支配地位制定游戏规则,让他们的财富归零,并且让他们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彻底沦为少数巨鳄寡头的造富工具。
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无论处于哪种社会形态,落后的农耕封建时代,甚至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奴隶社会,也一样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更别提现在这种工业金融时代了。欧美的自由经济模式,也难逃这种残酷惨烈的洗牌行为发生,并且也一样扼杀了大量的小散资本家,把他们变成了附庸在寡头巨鳄阴影下谋生的中产阶级,财富的多寡不再靠自己做生意去得来,而靠领薪水获得,虽然看起来更有保障性,但社会的生机,也就由此被扼杀,陷入长期的萧索。
既然连自由经济形态的欧美社会都难逃金融危机的洗劫,我们自然也就难免迟早要挨这一刀。其间的惨烈程度到时自有感同身受者血泪泣诉,无需提前渲染。只是海啸过后的狼藉与沉寂,才会让人陷入绝望深渊,如果仅仅只是破产破财,人们并不很在意,只要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就什么都好说,像史玉柱孙宏斌那样几起几落,玩的刺激心跳,又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人生体验?
但很可惜,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有了。海啸过后的死水里,容不得任何鱼儿躁动,谁一跃出水面,就被盯着的老鹰给叼走了,落得个尸骨无存。所有鱼儿只能挤在一块,争夺稀少的养分和空气,为仄逼的生存空间互相厮杀缠斗,惨烈又平静无声,连条搅动一下水花的鲶鱼都不会有。心怀创业梦想的人,要么苦战商场,最后身份还是一个淘宝店主的身份,成为马云肌体里的一个细胞,要么东拼西突,不是弹尽粮绝成为创业先烈,就算做出一点成绩来了,还是被资本收入“xx系”中,成为打卡上班的一个高级中产阶层。你想成为独霸一方的商业诸侯?你想成为能够贯彻自己商业意志的老板?对不起,这里已经没有让你成长的土壤,只有别人早就替你拟好的规则,你遵章照做,成为局中人,你不想遵守,就只能出局。
危机过后,所有人都像被装进一个玻璃瓶子的苍蝇,为了争夺瓶口那点有限的光亮资源而互相践踏,只有少数幸运者成功,而大部分人,要么被挤在中间窒息终生,要么趴在玻璃上呆望着穿壁而来的光明,做徒劳的无用功。
往期文章推荐导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