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5日,石家庄,我写下了第一篇。我对这个日期毫无印象,只记得是在出差途中,因为听得到或者喜马拉雅受到了启发,于是给自己定了个仪式感的小任务。
当初一时兴起,并没想到我会一写就是一年,也完全没想到竟然写到今天还愿意写。
当初发下宏愿,也对自己下了狠手,手写、朗读、解读一键三连。拍脑袋的决定,现在回看就非常庆幸。如果没有手写下这个时间,也就无从查证了。这一切的因缘都在这里了:《道德经》第一章|有无,硬币的正反两面,失去,就是拥有 - 简书 (jianshu.com)
手写和朗读只进行了一轮,就有些意兴阑珊,此后的3遍,有时候结合当时发生的故事,有时候是听到有趣的书受到启发,磕磕绊绊的也就这样坚持下来。现在回看当初手写下的这些字,又重新开始第五遍的时候,还挺怀念手写这件事的。
2022年6月15日字很丑,当初写的别别扭扭的感觉还有肌肉记忆,手是自己的,但就是不听使唤。试了一下,今天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我决定继续手写,就当做一个每天的10KM吧,世界并没有好一点,可能也不会好起来,但我们依然要好好活下去,仪式感的活着。
20230731道可道,非常道。
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观测会改变结果,支离破碎又懵懵懂懂的理解似乎就如这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无法言说,又似乎已经解释了一切。
玄之又玄,因缘际会。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
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称不上是恒常的大道。能够用文字表白的概念,就称不上是恒常的概念。不能用言语述说的初始状态,是混沌宇宙的本源。已经用言语表明了的概念,是孕育万事万物的母体。所以,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虚无和实有,这两种事物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它们都称得上是玄秘的现象。玄秘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产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户。
“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念如果可以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天地间任何事物产生时都是不确定的,也不能用语言来述说其状态,这就是整个混沌的宇宙的源头;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这部分能用言语表明的概念,称之为孕育的母体。
因此,保持虚无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玄妙的本质;保持实有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
其实,“虚无”和“实有”出于同一个“道”,只不过是“道”不同的一面。“虚无”和“实有”两者组合在一起,会有无数种玄妙的可能(不确定的组合,如上有下无,内有外无等)。这些无法确定的组合甚至更玄妙的东西正是“道”,换句话说,“有”和“无”就像是支撑起“道”的“众妙之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