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一位芬兰的琴童妈妈给我打过来微信语音,我们聊了有一个多小时。
那位妈妈之所以找到我,是因为她年前看到了我发在小提琴网站上的帖子,她感觉有比较大的启发,后来就添加了我的微信。
今天她找我是想要咨询一个问题,也是小朋友学琴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关于选择老师的问题。
她的孩子五岁,学琴七个月。现在芬兰一家类似于少年宫的机构跟随一位芬兰女老师学习小提琴,老师很喜欢她家孩子,每周都要给孩子上两三次琴课。
这位老师教学比较宽松,并不对孩子做更多技术细节上的要求。孩子学的也比较轻松,因为每天能够投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练琴,她的孩子在老师的学生中是属于比较优秀的。
这位妈妈的烦恼是这样的:她朋友的女儿在另外一个机构跟随一位波兰老师学琴,那位波兰老师教学严谨而严格,教出了不少挺优秀的琴童,应该算是当地的一位名师。
朋友建议她把孩子换到那位老师的门下,她有点吃不准要不要这么小就把孩子送入严师手下去,而且那位严师还要求孩子除了小提琴之外,只能再有一个兴趣班,这也与她的理念有冲突,因为她并不想太过限制孩子各方面的兴趣。
那位严师那里机会难得,这边的老师她也觉得不错,她现在有些难以取舍,不知道该怎样去选择,所以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告诉她任何事关孩子的抉择都需要慎重考虑,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也不能够替她做这个抉择,我只能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她来参考。
我说首先你需要确定现在可以否要让孩子笃定的选择专业道路,如果暂时没有这样的打算,那么就不必急于去跟随一位严师去学习。
严师教学规范严谨有诸多条条框框的要求,这一方面可以使孩子学得有模有样,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过于严苛而封闭了孩子的心灵。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童来说,我一直都认为一个充满爱心的能够理解她包容她的老师要更为适合,哪怕老师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多么突出。
从我见过的诸多专业琴童来说,小时候很天才很让人惊艳的大有人在,而这些天才琴童90%以上都逐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光彩。
那么是什么使他们长大后失去了光彩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严苛的专业训练使他们的心灵封闭了。
他们的创造力消失殆尽,而那种与生俱来的直觉感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后,他们的演奏越来越失去了感觉也越来越平庸。
对于她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我真的是感觉没有必要找个专业一头扎进去,我建议她不妨也跟那位严师去试试课,她跟孩子也都好好感受感受,认真比较一下两位老师教学方式的异同,看跟随哪位老师上课更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跟随内心的感觉做出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