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第四天,主要读的是现代散文的解读,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张洁的《挖芥菜》《捡麦穗》,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林海音的《窃读记》五篇文章的解读。
今天的这几篇文章,孙老师在解读的时候,其实采用的就是两种方法,一种是还原法。还原第一个是语义还原,比如说“乐园”,这个乐园本义上应该是神奇的,有特色的好玩的东西,但是和百草园中的情节比较的话,二者显然是不匹配的,是出现矛盾的。在这种矛盾的反差之中,我们发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感。第二种还原法是物象的还原法,比如说寿镜吾先生。作者先说他是宿儒、是渊博的,但是当学生问他“怪哉”的时候,他不回答,只是让孩子们在读,但是作者在看起来似乎是一个老学究,教学方法也没有什么特色,但是作者却在文章里提到了他,是众多老师中的1/3。我们再去细读的话,就会发现他用读书去带领孩子们学习,有一种示范引领、以身作则的作用。其次,他为孩子们营造了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第三,他有规则,却不常执行,所以在看起来貌似很严格的气氛之下,孩子们的天性其实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展现,比如说我当时就拓帖就印了好几大本子,从这之中我们就看到了这个老先生他的宽容,他的严厉。
孙老师说,当还原到顶的时候,我们就用比较的方法。比较主要体现在《窃读记》里面的一系列的比较,还有《捡麦穗》的比较。现在看来,我们君师傅的很多的作品课例中关于文本分析其实用的就是这两种方法,一种是还原法,一种是比较法,我可能更欣赏的是这种比较法,因为一比较层次特别的清晰,如果用三重比较的话,那就更好了。
如此的话,我们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或者单元内文本解读的时候,就用比较法,这样可以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培养学生,或者说培养自己求同存异或者异中求同的思维训练方法。同时再说,《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阿长的名字时作者进行了拓展,是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更深一层,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有了深刻的体会。比如说孔乙己、说阿Q、祥林嫂等等,这些人他们地位低,所以他们的名字也都是随随便便被人起的,那这种举一反三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今天突然之间,对于《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形象有一种领悟,这种写法和朱自清写的背影何其相似呀,都运用了铺垫,让人物卑微到了极致,那他做的事情就伟大,无与伦比。比如说阿长名字显示出了她的身份低微;大字睡觉的大字体现了她的粗鲁;美女蛇的故事表现她的迷信;长毛的故事体现了她的愚昧无知……但就是这样,这样的一个人却完成了其他人都没有办法完成的一个任务。在作者的层层铺垫之下,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就显示出了伟大的神力,让我有新的敬意。那么在这里,鲁迅先生的幽默感也让我们感受出来,他对阿长的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欣其善良,就有着更加真切的表现了。
从明天开始,每天解读一个课文吧!
今天收到了一份新年礼物——兰花,特别开心,特别喜欢,我是绝对舍不得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