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12)部编教材《孟子二章》“思考探究”中有一题“《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这是通过排比句体现孟子文章风格的。《中国散文通史先秦卷》指出孟子散文艺术,“主要表现在说理和论辩的的技巧与气势上”(P176)。前者体现在“完整的说理逻辑,层次分明”,“充分运用多种论辩的技巧,在论辩中巧设圈套,循循善诱,层层推进”,“还在论辩中善于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后者则表现在“处处洋溢着凌厉的气势”。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在解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也突出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因为孟子的文章中,有一种强大的推理和情感力量”。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句式。
文章第一段,一口气举了六个名人的例子,人虽然不同,但都是来自下层社会,都有过苦难的经历,都被提拔到很高的权力地位上,作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六个人的经历本来是个别的,但是直接并列起来就显示出一种普遍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孟子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天要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一个人之前,一定要让他受苦。为了突出这个现象的普遍性,显示其规律性文字,甚至特地的同样的句式结构加以表达。这种排比是双重的排比,不仅是句子形式排比,而且内容也排比,这就不仅不单调,相反有了一种震撼性。在逻辑上,这叫做枚举式的归纳:直接从感性材料,抽象出共同的特点。
这是对第一段句式的分析,枚举式的归纳的句式,不仅由点连成线,由个例上升到普遍性,而且论据充分,富有气势。
接着分析后面的一段,三个方面展开,一层一层地加深,在避免重复和单调的基础上,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个体的例子转向治国之道的揭示。
顺着一个观念,一条思路,一连用了七个短句,有严整的排比,有参差的递进,这就构成一种思绪和语言滔滔不绝的效果,这就叫做气势——浩然之气。
文章如果只有一个层次,是免不了要显得单薄的。前面七个短句,已经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了,孟子接着从理性上进一步提升。p522
(13)对《背影》的解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先澄清一个观念,就是善与美是不同的。
道德的善恶,是一种理性,而审美价值,则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情感往往超越实用理性,从实用价值来说,是不善的,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说,可能是很美的。一般情况下,合乎情的不一定合乎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错位的。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让儿子自己去,又快,又安全,又不会违反交通规则。父亲去买,比儿子费劲多了,就橘子的实用价值来说,并没有提高。但是,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越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朱先生这篇是抒情散文,以情动人。越是没有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但是,越发显现出她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更重要,这才越是动人,审美价值越高。p454
接着是怎样对《背影》作还原式文本细读:
A.比较:同类之比,如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比较,显示出个性,时代的烙印;异类之比,都是讲无条件的奉献,《荔枝蜜》写的是对社会的奉献,《背影》则是“写对儿子无条件的奉献”(p457)。
B.科学的抽象:“科学抽象的最起码要求是从感性之异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同”。
最后探究“还原方法的具体运用”,提到了《背影》中作者的省略和回避之处,“写到父亲与他的矛盾,都含含糊糊,被省略了,被淡化了”。
这里可以得到一种启示,文章的好处不但在于强调了什么,而且在于省略了什么。这一点对于欣赏有好处,对写作更有好处。只有知道要省略什么,不写什么,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找到自己;有了自己的特殊的感觉和情感,才知道应该写什么,应该强化什么和淡化什么。p458
(201811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