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507744/1cf80c1534f840b7.jpg)
封控在家,闲得无聊,整理一下这段时间的物品,发现了一枚书签,做工考究,似铜似铁。上面一行“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阴文雕刻,在窗外灰暗的光线下,微微透出金属般的光泽。落款是“路兄”,就是我。
中午喝了杯高度数的白酒。我对白酒杀毒深信不疑,因为酒精灭菌的道理,用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身上,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我很疑惑。这个新冠,现在变成了奥密克戎,但无论怎么变,毕竟还是病毒。自己本身不能生存,必须要把人当成寄主,二者形成共生关系,很正常。反正人体这么强大,已经有好多菌群和人体成为好朋友,就像安排了一桌宴席,也不在乎多把筷子。
这几年人们注重生态建设,几乎不用那些残留有机磷的农药,已经快要绝迹的虫儿、鱼儿、鸟儿,又成群结队地围绕在人们身边,山鸡、野兔更是满山遍野地跑。作为食物链最高端的人,摆出了和世界和解的姿态,你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病毒,拽什么拽?你难道不知道,人死了,你也没有了生存的场所,唇亡齿寒的道理,你小学老师没教过你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07744/4d75a30a21221b12.jpeg)
就像那副图片里,一只狗熊和猎人在独木桥上对峙,枪响后,没有赢家。纵是占尽优势,也要争取和世界和解!要知道上帝可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能,他现在让你疯狂,就是在挖大坑,最后让你彻底灭亡。
出不了门,酒后睡个舒服觉,客观上也是奥密克戎的功劳。睡醒后和“因缘碰酒”群中的文友们聊天,互相指出文章里的毛病,诙谐之间,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悟,在潜滋暗长。
有人谈到了吹捧,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学现象。现在的纸媒这么萧条,自己再不站在山顶上高呼,恐怕以后打着灯笼都难找。人们躺在被窝里,闭目养神,无需灯光,手机里的小说、散文、段子、评书、歌曲等等都能听,应有尽有,还能催眠,还有谁去看报纸和杂志?听说如今的报纸依然天天出,可送报员却几天集中送一次,因为工资太低。可见纸媒的冷落。
一条新闻,三天后才到了订报者手里,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旧闻,谁还有再订报的兴趣?手机上的屏幕时刻都在刷屏,一个事件,一天就能有数次反转,这是纸媒根本做不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07744/009089ae79d0976b.jpg)
今年7月我上永年,参加了一次小小说沙龙,主办者是河北著名收藏家赵海京,他送给了我们每人一本三角号码字典,和一个好像茶壶但没有壶嘴的瓷器。
我一直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这时正好在群里聊天,顺便问问陈哥。陈哥在肥乡文学界深耕多年,也有收藏的爱好。可能陈哥在群里直接回答我,怕落了我的面子,私下里跟我说叫盖碗儿,而且还是和马总商量过后的。马总是丛台酒厂的副总,厂内那座大型的丛台酒历史文化博物馆,太多的是马总的心血。博物馆内陈列着许多与饮酒有关的器具,也许这是陈哥跟马总求证的原因。
这次隔离的时间,也确实太长了,而且还看不到边界,人们就不免有些烦躁。这也很容易理解。人就是个矛盾体,太热闹了,要寻一个僻静处;可长期陷入孤独,又感到痛苦,难以忍受。
土生说:似乎有点与众不同,我不怕隔离,甚至喜欢隔离。我不怕孤独,我喜欢寂寞,喜欢独处,喜欢读书写作,喜欢看电影。隔离,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精神生活,才能与自己相处,才能认清自我,才能进行深入的思索,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
这个想法我很赞同。路遥也说过,孤独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深邃、更深远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作更透彻的认识和检测。孤独中,思维可以不依照逻辑进行,常常让人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而这忧伤,有时又很美丽。
我也想让我的下半生美丽起来,于是幻想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那种诗意的忧伤。有人说写作就是创作,我觉得有些故作清高,但称作劳动最为恰当。比如现在,别人在聊天,在看电视,在睡觉,我却在文字的天空里万马奔腾,累死了不知道多少脑细胞。
窗外又下雨了,我喜欢在雨打防盗窗的敲击声中,浮想联翩。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没有被封控,我一定会约几个老友喝杯小酒。但这时,我却只能把一些汹涌的情绪变成文字,用一步步的劳作,慢慢地输送出来。
每写完一篇小文,就像锄了一垄带有麦茬的玉米地。站在地头用毛巾擦擦额头的汗水,再灌一肚子凉白开,望着新翻开的土地,浓浓的泥土气息弥漫鼻腔,心中是无尽的舒畅。为什么有人无缘无故地痛苦?就是因为太闲,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无所适从的纠结中,让生命无谓地一点点流失,却怎么也挽留不住。
看纸质书和看电子书不同。看纸质书不刺眼,长时间不翻页也不会黑屏,这就有了慢慢咀嚼的机会,也有了走神的空间。生活的节奏快一点是效率,读书的翻页慢一点,是乐趣。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一直不要命地奔跑,哪里还有生活的乐趣?
原来看书时需要停顿,往往折一下页角,或者随便放个东西隔开。现在有了书签,读书的格调便高雅起来。也是,吃饭都要有仪式感,读书,也应该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