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炕

作者: 井底之芋_9527 | 来源:发表于2021-01-13 14:05 被阅读0次

小时候,每到冬天,村庄都会被一团烟雾笼罩,恍若仙境。

那是人们在烧炕。

我们那里管烧炕叫“喂炕”,像喂猪、喂狗、喂鸡一样。之所以叫喂,是指往炕洞里填柴火这个动作,叫“喂”说起来动感十足。如果小朋友吃饭时狼吞虎咽,我们就形容其为“喂炕”。

那时喂炕的材料,主要是包谷杆儿,其次是yi子。

yi子是方言(没找到合适的汉字表述),是麦子收割碾打后麦穗的残留物加麦秸的渣滓,麦子皮的残留物叫麦糠,可以喂猪,也可以烧火。因为燃烧得比较慢,可以彻夜不熄,因此炕就一直是热的。所以这样的好材料,一般都留给老人。

相对来说,包谷杆儿用的最多。

我小学的时候,每到冬天,喂炕都是必修课。黄昏时分,把包谷杆对折,抱回屋里,塞进炕洞。包谷杆叶子很大很干,一碰就碎,散枝碎叶,连同尘土一起扫干净,扔进炕洞。

要到天黑以后,引火点燃,火烧旺了以后,赶紧盖上炕洞门,几乎堵住空气,让它缓慢燃烧。一两个小时后,炕就开始热了。

柴火的多少的控制,也是个技术活。柴火多了,太热,如同烙饼;柴火少了,半夜就凉下来了,如卧冰窖。俗语“小伙儿睡冷炕,全凭火力壮”就是这样来的。

另一个技术难点,在于点火。烧炕既要保证燃料缓慢燃烧,又不能让火熄灭。整个技术核心,在点火之初,不能太旺,也不能太蔫。火候一到,赶紧堵住炕洞,这个时机很重要。堵得慢了,燃烧剧烈,炕热如锅底,就需要揭开被褥降温。也有烧着被褥的,不过很少。

yi子如麦糠,不像包谷杆儿那样长长的一通到炕的深处,需要用烧火棍捅进去,烧火棍用树的枝丫做成,呈Y型,我们那里有个专用名词----柯叉棍。当火不旺,或者将近熄灭的时候,需要-柯叉棍架起柴火,再用扇子扇,往往扇得尘土满屋,又烟又呛。

柯叉棍,是冬天家里家居必备,一个屋一把。它和扫炕的条帚一起,成为打孩子的利器,兵器谱上排名前二。一般小错用条帚,大错用柯叉棍,所以小朋友们对柯叉棍,总是充满着恐惧。

冬天,一般都是晚上烧炕。极冷的日子,白天也烧的,尤其是老人的炕,全天24小时火不熄。有时会在炕洞里埋个红薯或土豆,闻见香味就熟了。大冬天,坐热炕,吃烤红薯,简直是皇上过的日子。

那时,冬天串门,邻里间最常说的就是,“别站着,赶紧进来,上炕,站着多冷!”

那时,最常去的就是二伯家,他家是老式格子木窗,窗外有棵柿子树。二伯是本家,和我爷爷关系很好,为人忠厚老实,与世无争,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他家的炕总是烧的不冷不热,非常舒服。我经常坐在他家炕上,听他讲给堂姐堂弟讲故事讲人生的道理。很奇怪,同样的话,父亲讲出来我就很反感,二伯讲出来,却都能听得进去。他讲话很慢,绵绵不绝,我往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记得有一次,睡着醒来,发现窗棂外,大雪纷飞。

相关文章

  • 喂炕

    小时候,每到冬天,村庄都会被一团烟雾笼罩,恍若仙境。 那是人们在烧炕。 我们那里管烧炕叫“喂炕”,像喂猪、喂狗、喂...

  • 在没有见到床之前,我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和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们北方农村人的生活中,炕是须臾离不开的。一天到晚的...

  • 北方的炕 对于远方游子来说也许是梦中家乡最亲近的回忆了,都市的席梦思,总统套,永远无法取代家乡的炕,炕承载着对父...

  • 年前回家来没几天,疫情就全面爆发了,现在在家待了快40天,睡了40天炕。 西府地区农村家庭基本都有炕,天气冷了,把...

  • 一直以来对炕情有独钟,特别是冬天把炕烧的热乎乎的,一家人在炕上吃饭,享受着温暖与美味,或是一家人围坐,有事没事的...

  • 文/王宁子 一个老牛么脖hang(项),把一家老小都驮上。 这是童年猜的第一个谜语,谜底是炕。当时我猜不出,别人笑...

  • 炕炕馍——夜相思

    近日,我以最大的近似值,复制了一张外脆里绵的锅盔,有儿时爸爸炕馍的味道,我难掩心中的兴奋之情!更难掩对故人的思念之...

  • 求联

    求下联: 上联:烟炕炕烟烟从烟囱出 下联:

  • 炕大枣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秋天,大枣也熟了,于是我们都去摘枣丶捡枣,几个爷爷也挎上了篮子去捡枣,他们捡到了很多个枣...

  • 炕油饼

    白萝卜或者胡萝卜,姜,半斤香,盐,辣椒,蒜苗或者葱 放入面和水,搅拌至浆糊状 用平顶锅,放入油,煎至金黄即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喂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vu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