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炕

作者: 井底之芋_9527 | 来源:发表于2021-01-13 14:05 被阅读0次

    小时候,每到冬天,村庄都会被一团烟雾笼罩,恍若仙境。

    那是人们在烧炕。

    我们那里管烧炕叫“喂炕”,像喂猪、喂狗、喂鸡一样。之所以叫喂,是指往炕洞里填柴火这个动作,叫“喂”说起来动感十足。如果小朋友吃饭时狼吞虎咽,我们就形容其为“喂炕”。

    那时喂炕的材料,主要是包谷杆儿,其次是yi子。

    yi子是方言(没找到合适的汉字表述),是麦子收割碾打后麦穗的残留物加麦秸的渣滓,麦子皮的残留物叫麦糠,可以喂猪,也可以烧火。因为燃烧得比较慢,可以彻夜不熄,因此炕就一直是热的。所以这样的好材料,一般都留给老人。

    相对来说,包谷杆儿用的最多。

    我小学的时候,每到冬天,喂炕都是必修课。黄昏时分,把包谷杆对折,抱回屋里,塞进炕洞。包谷杆叶子很大很干,一碰就碎,散枝碎叶,连同尘土一起扫干净,扔进炕洞。

    要到天黑以后,引火点燃,火烧旺了以后,赶紧盖上炕洞门,几乎堵住空气,让它缓慢燃烧。一两个小时后,炕就开始热了。

    柴火的多少的控制,也是个技术活。柴火多了,太热,如同烙饼;柴火少了,半夜就凉下来了,如卧冰窖。俗语“小伙儿睡冷炕,全凭火力壮”就是这样来的。

    另一个技术难点,在于点火。烧炕既要保证燃料缓慢燃烧,又不能让火熄灭。整个技术核心,在点火之初,不能太旺,也不能太蔫。火候一到,赶紧堵住炕洞,这个时机很重要。堵得慢了,燃烧剧烈,炕热如锅底,就需要揭开被褥降温。也有烧着被褥的,不过很少。

    yi子如麦糠,不像包谷杆儿那样长长的一通到炕的深处,需要用烧火棍捅进去,烧火棍用树的枝丫做成,呈Y型,我们那里有个专用名词----柯叉棍。当火不旺,或者将近熄灭的时候,需要-柯叉棍架起柴火,再用扇子扇,往往扇得尘土满屋,又烟又呛。

    柯叉棍,是冬天家里家居必备,一个屋一把。它和扫炕的条帚一起,成为打孩子的利器,兵器谱上排名前二。一般小错用条帚,大错用柯叉棍,所以小朋友们对柯叉棍,总是充满着恐惧。

    冬天,一般都是晚上烧炕。极冷的日子,白天也烧的,尤其是老人的炕,全天24小时火不熄。有时会在炕洞里埋个红薯或土豆,闻见香味就熟了。大冬天,坐热炕,吃烤红薯,简直是皇上过的日子。

    那时,冬天串门,邻里间最常说的就是,“别站着,赶紧进来,上炕,站着多冷!”

    那时,最常去的就是二伯家,他家是老式格子木窗,窗外有棵柿子树。二伯是本家,和我爷爷关系很好,为人忠厚老实,与世无争,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他家的炕总是烧的不冷不热,非常舒服。我经常坐在他家炕上,听他讲给堂姐堂弟讲故事讲人生的道理。很奇怪,同样的话,父亲讲出来我就很反感,二伯讲出来,却都能听得进去。他讲话很慢,绵绵不绝,我往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记得有一次,睡着醒来,发现窗棂外,大雪纷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喂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vu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