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科特提出三种过度,第一个是过渡性客体。就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动作,经常会重复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在母亲离开的时候会加剧。可能出现在三岁、五岁、甚至六七岁。威尼科特对这个过渡性客体有这样一些描述,第一个就是可能对内在母亲,想象中的母亲,比如很所孩子允吸手指的时候,他想象的是允吸母亲的乳头,所以就和想象的母亲在一起。
如果他喜欢某个玩具,那他把这个玩具抱在怀里说话,轻轻抚摸它,然后有的时候急躁会撕咬,或者把它摔在低下,会踩它。可以看到这都是他内心对这个想象中母亲的态度。所以过渡性客体,它不仅仅是一个替代母亲的功能,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产生想象,产生思维,所以当孩子喜欢某个玩具和动作的时候,我们不要轻易去打断他和轻易地改变,这样会干扰他内化,思考和想象的功能。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见很多长辈看到孩子允吸手指,咬指甲,或者把玩具又踩又咬,就觉得不卫生,想把它扔掉或者换掉或者洗掉,这样都会改变他心中想象这个客体替代母亲和他思考想象母亲的这样一个过程。过渡性客体的时间不等,如果有一天他不需要就说明在那一刻,他内心已具备想象力。所以他的抛弃也会特别突然和残酷,就是扔到一边角落,再也不去碰它。这个功能就完成了,我们不需要特别干预。
当然有的孩子的过渡性客体就选择的比较刁钻,比如选择一个比人还高的一个大玩具熊,那很难出门带着。还有一些孩子睡觉的时候喜欢摸着妈妈的乳房,妈妈不给他摸,她就摸着妈妈的耳朵,耳垂,有时粘着妈妈的手臂,都是一个变形的动作。也有后面转到了自己,允吸手指头,或者摸自己的耳朵,都变成了残留。
这是第一个过渡,过渡性客体是一个产生思维的重要过程。
第二个比较重要过渡就是过渡性现象,就是稳定的环境,我们称为环境母亲,比如家里放的一些轻柔的音乐,一些固定的仪式,比如带孩子出去玩,装的奶瓶,水瓶,奶嘴,音乐盒,换洗衣服呀,这一套小小的程序,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都准备地妥妥当当,这样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感受到这一套类似的待遇,他就知道妈妈在跟他做这个事情。有很多孩子突然去奶奶家,外婆家,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从奶奶家要到爸爸妈妈这里上幼儿园,孩子的习惯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熟悉的关系,孩子在家听到的声音,在家里的味道,固定的吃饭位置,这一套洗澡的程序,睡前讲故事,一起构成了过渡性现象。很多的因素构成了一个抱持性的氛围。
有个13岁女孩就喜欢看2个节目,相亲节目和养生节目,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养生节目,因为孩子是爷爷奶奶抚养的,平时很少和孩子说话,就是每天看电视,爷爷看相亲,奶奶看养生,所以这构成了这个孩子的过渡性现象,当她觉得不安全或者不稳定不确定的时候,他就打开这两个频道,老人在家他没有在看电视,但是要有声音,这个声音构成了他的环境。这些声音的背景构成了他的环境。
第三个过渡性是过渡空间。其实这三个概念是互相联系的,过渡性客体和过渡性现象最后都指向过渡空间。比如说一个母亲,要求孩子去上床睡觉,孩子说我再玩五分钟,他妈妈说不行,一把抢过手机,然后这孩子就哇哇哭闹对抗,那安抚孩子和督促睡觉最后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但这时如果旁边有个爸爸说那就再玩10分钟吧,不能再多了,十分钟后我们就睡觉,这个实际上给孩子一个缓冲的空间。缓冲空间其实是一个人思考的空间,情绪的空间,一个人有多少的自由度是不和另一个人重叠,而是彼此之间产生的一种妥协和默契,比如说两个人在一起,同时想到一件事,但两个人都不说,两人会心一笑。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他们的内心过渡空间到达。
父母亲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足够多的过渡空间,孩子的心理空间有多大,取决于父母亲给予的过渡空间有多大。如果母亲看到孩子摔跤后,马上把他扶起来,那假如妈妈对孩子说爬起来,孩子尝试着自己爬起来,妈妈在身边跟孩子讲话和孩子爬起来的过程中,逐渐次年改成了这个想法,就是妈妈在的时候摔倒并不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情,衣服弄脏了也不要紧,摔倒在地不是什么大事。妈妈在身边,会鼓励我自己来解决这个事情,可以看到在这个空间中,产生了特别多复杂的想法。但是这个事情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如果你过去一把把孩子抱起来,这个自己产生想法的空间就没有了,妈妈就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
过渡空间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体验不同,差异性体验的一个空间。父母太快的剧透,使得孩子这个空间就消失了。很多孩子长大了,他的想法都不是他自己的想法,都是大人告诉他的想法,周围的文化环境,学校,家庭传递给你的信息,但则个信息没有经过你的思考。所以你会有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比如说,我要遇见一个人,他一辈子爱我,他永远不背叛我,这种想法都是属于类似的想法,都是缺乏过渡性空间的走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