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星的我对这种流量小生出演的青春主题片早已不感冒,曾经看过的几部《栀子花开》《小幸运》之类,口碑还不错,但是觉得除了观影时感受到的几度甜,于我而言再无其他。也许是因为这些影片描绘的青春太过绚烂,而我的青春太过平淡,产生不了太多共鸣。看这类电影就像吃冰激凌,清爽甜蜜,但不会有太对余味。这次决定去看《少年的你》是因为好友的力荐,我们的喜好一度相似,而这部电影也着实没有让我失望。我把它错想成了“冰激凌”,而它实则是一杯“苦咖啡”。观影时苦涩、沉重,观影后人物、细节、事件依旧在我脑中回旋,思绪逐步漫延,这种触发感让我想立马提笔写些什么,也不顾文字的粗陋、观点的浅薄了。
“明”与“暗”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句话来自王尔德,也是影片中最触动我的一句台词。电影中陈念把这句名言翻译在作业本上,被早早辍学的小北看到了,小北捧起作业本久久凝视,嘴角忽而微微上扬。他们一个是成绩优异、梦想北大的好学生,一个是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的街头混混,两个天南地北,看似绝无可能有所交集的少年,却彼此依靠,报团取暖,这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点所在——他们都处在阴沟,但他们并未停止仰望星空。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生活带给这两位少年的滋味若仅仅用“愁”来形容,则显得太过轻快。年少的他们背负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负担,这沉重让他们的愁来不及说也无处可说。
陈念虽成绩拔尖,但家庭情况复杂。她的妈妈一面逃债,一面卖假面膜维持生计,连自己也无法顾全的母亲又有什么办法来关注她的精神成长?她的青春是灰白的,彩色的毕业照上只有她一个人面无表情、神情呆滞,仿若一个局外人。成为局外人,亦是她自愿的选择。她说:“我不需要朋友。”于她而言,只有高考才能让她看到曙光,她在熬,熬过高考,熬过这段苦涩的生活,熬过命运赐予她的所有不公。在熬出头之前,她害怕被打扰。为此,在胡晓蝶事件里,她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而在自己被欺凌的时候,在抵抗之后却又选择沉默与隐忍。男主小北的原生家庭更加破裂,13岁的他成为弃儿,开启流浪人生。为了生存,他选择以暴致暴,选择偷鸡摸狗,他住在城市最混乱、最黑暗的一隅,他是被社会唾弃的小混混,他是一出身便被上帝抛在阴沟里的孩子,而带给他渺渺星光的是陈念,陈念的出现让他对未来突然多了一丝憧憬,他开始抬头仰望星空。
光明与黑暗是一对矛盾,一个人的世界若只剩黑暗,毫无曙光,生命便无法延续;而又极少有人永处光明之中,生活无半点酸涩苦楚。所以对大多数来说,我们总是处在这两极之间,总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的黑暗时刻,然后迎来一束束光亮。而谁处于光明,谁身在黑暗,这其实又无绝对划分,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咬牙前行,但如若偶然回望,你会发现你身后有太多人,他们亦在朝着你的位置踽踽独行,你所在的地方也是他们眼中的光亮。而如果每个处在“明”处的人能向“暗”处的他伸伸手,也许这世上便会少去很多像胡晓蝶一样被黑暗永远吞噬的灵魂。 可很多时候,我们都像一开始的陈念,不想招惹麻烦,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面对他人的无助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胡晓蝶的死亡给陈念的麻木与沉默予以猛烈的冲击,而情感驱使下的善意之举却将她自己卷入了一个可怕的漩涡。在漩涡里她亲身经历了胡晓蝶曾遭受的一切——不明所以地被孤立、嘲讽、欺凌,排山倒海般的孤独、压抑、恐惧。幸运的是她没有成为第二个胡晓蝶,一是因为她比胡晓蝶勇敢,具有自主反抗意识;二是她遇到了小北,遇到了魏警官。他们一个在她最恐惧的时刻守护身旁,一个在她险些坠入道德深渊的时候拉她上岸,小北和魏警官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明”照亮了她的黑暗世界,她终获重生。
片头与片末是若干年后陈念在讲台上授课的场景。讲台下坐着一个小女孩,低着头紧锁眉头,显得心事重重,陈念注意到了她。最后一幕是陈念与小女孩并肩走在放学路上,在她们身后的一米之外,一个身影跟随其后,那便是小北。阳光透过两旁的林荫道洒向他们,整个画面温润美好。屏幕之外的我似乎也感受到了这道光,这是陈念与小北那道突破层层黑暗的重生之光,也是处在“明”处的人照耀另一片阴沟的希望之光。不知观影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压抑了一个多小时的情绪在这一刻终于得以舒缓,这不是你我想象中的最完满结局却终归是一个有温度的结局。
“好”与“坏”
“好孩子”与“坏孩子”,“好人”与“坏人”,“好事”与“坏事”……我们太喜欢用好与坏来界定周围的一切,而实际上却是根本没有一种事物能让我们如此明确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校园暴力的主导者魏莱她不好吗?面容姣好,成绩优异,出身富贵。在众人眼中,她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孩子。但是当你看到面对胡晓蝶之死她毫无愧意,眼神冷冽;当你看到她欺凌晓蝶、陈念时面目凶煞,手段恶毒;当看到面对警察的质问她淡然自若、面露无辜…… 你是否和我一样,感到背脊处丝丝发凉。更让我感到寒凉的是她的父母,她的父母从未真正了解过他们的孩子,他们关注的仅是魏莱的成绩,当警方调查时,这对夫妻力图轻描淡写,用钱权为女儿撑腰,于是一个他们眼中的“好”孩子,最终有了这样的悲惨结局。
街头混混顾北山就是坏吗?偷窃、打架、游手好闲,这是大人们教导下一代的典型反面教材。但是当你看到他在获取钱财时在道德上有自己的坚守,当你看到他对陈念最纯粹的喜欢,用尽全力的保护,牺牲自我的成全,你还觉得他仅仅是一个坏坏的小混混吗?
如果魏警官没有坚守真相,陈念顺利上了大学就是好吗?在陈念误杀魏莱后,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用自以为最好的方式隐瞒真相:小北顶替陈念坐牢,陈念上大学,开启新的人生。当我看到面对警方的审问,两位少年出人意料的默契与坚定,我感到震惊又感受到了寒凉,这份寒凉还是来自陈念。面对警方种种审问,陈念始终咬定:“我不认识顾北山。”甚至在他们见面的时候,陈念十分果断地给了顾北山响亮的一巴掌,她在以自己表面的愤恨掩盖真相。一个为了喜欢的人自愿牺牲,一个为了自身的梦想踩上了同伴的肩膀。影片中的女警官一度不相信魏警官的判断,认为这太不可能发生,魏警官说:“你和我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是啊,你我曾皆是少年,更冲动的是少年、更纯粹的是少年、更迷茫、更易误入歧途的都是少年。如果少年的陈念最终没有自首,她接下来的“阳光大道”是否能走得轻松?成年后的她是否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当看到自首后的陈念终于露出来自心底的微笑,我相信你我都知道了答案。
少年的你与成年的我
成人后的我们总是越走就越忘记了来时的路,其实少年的你正是曾经的我。从少年到成年是一个人生阶段的跨越,这段路,极少有人走的是平缓的柏油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攀爬,爬过这个山岭,终于剥开云雾见天日。而这个攀爬的过程常常不被理解,甚不为人知。
影片中的几位少年,不管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这段攀爬之路都缺乏真正的成人引领。为什么要强调“真正的”三个字?因为太多成人增长的只是年龄,真正的成人是有思想、有温度的。他们能与少年共情,理解少年内心的一对对矛盾;他们亦能循循善诱,在最艰难的那段路为少年铺几个阶梯。回望我的成长之路,每个关键时刻总有一个真正的成人恰到好处的出现,或是家人或是师长。这时又想到了那天听的吴稷曾先生的讲座,想到了黄教授说的“薪火相传”,做一个真正的成人,让这教育的流澄澈下去,这是成年的我给少年的你们最好的礼物。
你我曾皆是少年,愿每一位少年都能化解矛盾,安然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