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最早的课外书是姐姐的课本和我自己的习题册。不管文理,不论古今,我来者不拒。最喜欢的是姐姐的语文课本,没有插画,没有色彩的白纸黑字,对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无以言说的魔力。每次爸爸出门,我都许愿要他带报纸和书回来。哪怕是过期的报纸,哪怕是城里的小孩不要的课外书。偶尔如愿,如获至宝。
那个物质贫乏的年底,有那个小伙伴有课外书,是让全班同学眼红的不得了的事儿。记得借书被拒同学的眼神,对书更加迷恋。五年级那会儿,学校图书室对实验班开放,每次借书我都要一天看完,看完后接着跟小伙伴换,没黑没白,看到眼瞎。眼睛就是那会儿近视的。
我喜欢读书,喜欢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是心流,大抵就是沉浸其中的感觉吧。每一行文字都让我着迷,每一个故事都让我赞叹。
后来读书的弊端开始显现,我思维没有小伙伴活跃,我口头禅变成了书上说如何如何,大人偶尔会矫正:不要做书呆子。可是人不是要多读书么?小伙伴们说我说的话他们听不懂,我困惑,我哪里错了呢?
后来书上看来的话:终日钻书窟如果不能钻出来,不如抛却去寻春。我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又遇:尽信书不如无书。困惑更甚。这样不对,那么怎么才对呢?那个时候的老师不教批判性思维,那个时候的老师也不教如何应用。懵懂的我也没能从接触到的人和事中找到答案——我还是困在这里。
上了大学,时间充裕,有了更多时间读书,方向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只是模糊的意识到不能停在这里,那就继续吧。
后来我遇到拆书帮,整晚失眠,因为我觉得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拆书是强调对书的应用的。再后来遇到那本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部分的提升了阅读层次。但是今晚拆书,我遇到了困惑:在我看来很困难的拆书,在别人眼里如此轻松,我哪里出了问题?
思考良久,得其一二。一是知识储备和阅历的影响,导致很多知识不能在大脑中产生链接反应,没有加工只有机械的记忆,怎么会产生应用的冲动呢?
其二,便是思维的惰性,阅读的过程中没能做到积极主动的阅读。而这是我十几年来阅读应用障碍的最大症结。
喜欢读书,书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生活、职业发展也对我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提高读书的效率和效能,对我来时至关重要。
如何解决?
意识到问题,刻意训练是一个方向。如何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