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打开微信,看到一个在欧洲工作的朋友发的信息:他们公司开始裁员了。
一年前他所在的公司被收购,拿了一笔不错的遣散费,后来来到这家公司,没工作几个月,又碰上了裁员。
幸运的是,这次的裁员名单里没有他。但他说看到很优秀的同事被裁掉,还是觉得很操蛋。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经济形势不好,哪个国家也不能幸免。
从2018年开始,“消费降级”这个词出现,愈炒愈热,似乎每个人都隐隐感受到以前没有出现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被坐实之前,“工作瘦身”却频频出现在门户头条:年初各大互联网房地产巨头的缩招和裁员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寒冬来了。
进入房产企业的应届生工作未满一年被辞退,应届生身份不在,工作经验又没有,进退两难;阿里华为京东甚至新东方都在不同程度上透露了“精简人员,节省成本”的信息,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而与此相反的,是国考报名人数又创新高——在岗位缩招一半的前提下。
现实的情况也许比媒体上表现出来的更加严峻,只要去各大招聘网站浏览一遍就能感知到。
今天晚上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就要开始了。睡了一晚的我们,在明天就能够知道结果。大船会开往哪个方向,好像和我们很遥远,但又切切实实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在这种环境下,再怎么小心谨慎都不为过。对于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非常重要。
1、非刚需不买房。
如果说18年还有买房子的打算,这几个月通过和不同的人交流、自己的观察,已经彻底放弃这个想法了。不管是超一线城市还是十八线县城,按照目前的租售比,买房都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除了北上广深,二三线城市的房租还是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北上广深的房租本身就是一种人才筛选的手段,不能用常理考虑),租房的性价比依旧高于买房。而这里所说的刚需,不等于首套房,而是“没有房子你的孩子没法上学”这样的含义。试想一下,很多人买房是因为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不想再颠沛流离,不想租房十年一无所有,这是心理需求,并非刚需。目前的空房率这么高,国家的政策也隐隐显露出对多套房的调控,租房市场的日益完善,公共信用体系透明化,当前手握现金流的重要性······诸多因素考虑下来,非刚需不买房是比较明智的。(家里有矿的不在此行列)
2、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谨防营销陷阱。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口红效应”,跟现在的情况很像。经济形势越是不好,只能在小件上犒劳自己。小红书各类美妆博主的出现好像给人开了一扇新窗,让人知道物质世界的纷繁有趣。尤其是大学生,没有完全抵御诱惑的能力,没有承担诱惑的经济实力,现在的套现方式如此之多,很容易出现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不囤货不浪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就是加强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
3、不断学习,保持思考。
大学时期的一位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中国,看懂新闻联播你就掌握了生活80%的规则。我们生活在政策和规则之下,没有人能够逃离。很多时候新闻隐含的信息可以给人非常多的启发。把刷八卦的时间挪出来一点看一看时政财经,了解现在的整体规律,在这个大前提下不断提升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才拥有不管环境如何都不被击垮的底气。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快乐。如果为了抵御风险而丧失了快乐,那时间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了。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但要知道日子是苦是乐,关键还是在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