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应该如何躺平?
动物在遭受威胁时会逃回到巢穴中,人也是如此。但人逃离的形式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还包括心理层面。每当一个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时,都会下意识的后撤,这种后撤指的是通过一种外显行为去实现心理退缩,它的目标是回避现实压力或挫折,是人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比如躺床上、熬夜、吃东西、刷手机、看剧、打游戏。也就是说,日常生活里那些司空见惯的行为,会在我们处于心理受挫的情形下被功能性的使用。
这样的后撤在大多数时候是正常的,人在遇到挫折时都会暂时回退到这样一个心理场所中,它就像是人在心灵层面的巢穴。那一刻人并不想面对现实,不想去处理事情,不想去肩负责任,至少那一刻希望能从所有的现实压力中暂时摆脱出来。当一个人在巢穴中得到些许休憩和复原后,就能重新出发,再次回归到应对现实的状态中。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退回去就出不来的状态,警惕那些过于频繁的后撤,过于深度的后撤——当一种适应性的功能被过度使用时,它就会损耗一个人的心理效能,就像我以前说的焦虑时刷手机的那个例子,它会让一个人的心灵进入彻底的负向循环,不断降低心理效能。
也就是说,无论那个巢穴多么安全舒适,我们都不能失去对于生活的基本掌控感,对于心灵来说,最大的负向因素就是无助感,尤其是长时间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会在我们的短暂撤回中得到恢复,却会在长久撤退时愈发无助。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种回到巢穴后再也无法返归现实的撤离,那就意味着抑郁的逼近。
在《这是每个人的战争》里有一个实验,三只老鼠被注射了癌细胞,并且分别放置在三种不同的环境。第一种环境里老鼠不会受到任何刺激(安全环境),第二种环境老鼠会受到自己无法干预的随机电击(彻底无助),第三种环境老鼠被电击的同时但有着可以自己学习和操纵的开关(受挫但有掌控的环境)。令人吃惊的是,对癌细胞抑制最多的是第三组,而不是第一组。这项研究已经发布在《自然》杂志上,旨在探索情绪对于健康的影响,尤其是无助感的负面影响,以及掌控感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的心理效能降到最低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无助感最强烈的时候,那时候ta几乎做不了任何事情,连日常生活都会成为难以应对的负荷,而人在这种情况下更倾向于什么都不做,从而使得无助感更加的强烈。很多深度的痛苦都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周期下被孕育出来的。
应对无助感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为自己做些什么,你可以休息,在任何时候休息,但不能只剩下休息。无论是运动,还是冥想,或者哪怕从巢穴深处来到洞口晒几分钟太阳,或者是和他人连接,这些都是增加掌控感的途径,我们要警惕自己在过去模式中自我放任所导致的心理降级,就像汽车下坡时一定要有制动,而最有效的制动是发动机制动,那意味着在我们的心灵过程里有着一个看不见的操纵感~它是我们能够做出行动的主观意志,这是抵抗无助感最重要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