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阅读悦读 整理
芄(wán)兰之支,童子佩觽(xī)。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shè)。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卫风·芄兰》
芄(wán)兰花——注释
芄(wán)兰:亦名女青,荚实倒垂如锥形。(草本植物,又名萝藦,俗名婆婆针线包,实如羊角。支:借作“枝”。
觿(xī):古代骨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头尖尾粗,形状像牛角,俗称角锥,也为成人佩饰。少年婚后也佩,象征成人。
能:乃、而,一说宁,岂。
知:智,一说“接”
容:佩刀,刃钝不能割物。
遂:佩玉。一说容、遂,舒缓悠闲之貌。
悸:带摆动貌。
韘(shè):抉拾,俗称扳指,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工具,用玉或骨制作,一般为成人佩戴,已婚少年佩戴象征已经成人。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
甲:借作“狎”,亲昵。一说长也。
芄(wán)兰——译文
芄兰荚长在枝头,有个童子娃儿戴着个锥子。尽管那个娃儿身上已戴上了锥子,嗨,难道我不知道这娃儿还没长大?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垂着腰带一晃一晃的,嘿嘿,其实那命根儿还没有长大。
第二段把锥子换成扳指就行了。
随便说一句:这小朋友戴着个扳指,我老想象成妇女纳鞋底戴着的顶针,不过一个小朋友戴着个扳指,到处晃悠?干啥呢?找媳妇儿?
芄(wán)兰果实——概要
本诗主旨说法颇多。一曰刺诗,二曰美惠公等等。今人朱东润认为是恋歌,其《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甚是。
芄(wán)兰果实——赏析
诗词《芄兰》描写一个童子尽管佩戴着成人的服饰,而行为却仍幼稚无知,既不知自我,又不知与他人相处,讽刺了童子的无能。
难道是个智障儿?家里有钱,打扮成这样?
诗善作细节描写,外表上庄重却掩饰不住内心幼稚,“垂带悸兮”,颤动的垂带就透视了全部的本质。“芄兰”枝叶的起兴,不仅在于引起童子佩饰的描写,或正在它的外露而不含蓄,隐寓童子的不成熟。
《芄兰》在历史上流传,随人心和政事的不同,演绎出多种被解读的图象。
第一个画面里,少女埋怨少年对情事的懵懂,说,你虽然穿的象个大人,可你懂得我心吗?你看起来象个可以弯弓骑射的人,可是你怎么不懂得疼爱我呢?
可能是古时候年轻夫妻之间,在内室里小媳妇耍小脾气时说的私房话。
用带着音律的文字,写成的诗里,一个正皱着眉头,跺着脚,鲁着嘴的爱恋中的幸福姑娘,青春的可爱与灵动的样子扑面而来。
有阶级意识的第二种,说这首诗是人民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文学多这样的解读,就意味着生命河床在逐渐干枯,生活当中轻灵柔和之水逐渐被利益和欲望的诡异裂缝吸收怠尽。话扯远了,不扯了。我看这种解读就是乱扯,乱弹琴。
第三种画面则有些现实主义的讽刺意味,指的是那些老而无能,又心绪难平的人,暗地里借这首诗来嘲笑年幼于自己的顶头上司,生活里这样的让人摇头的幽默画,真是多的数不过来。有些牵强附会,不过还可以接受,至少没有第二种里面的血腥之气。
芄(wán)兰——故事
战国时燕王喜之女芄兰(历史上又叫莞兰)公主,是人间传奇中作为植物世界里的芄兰最性灵的一个对应物,她以身诱荆珂,后来又全身心爱上荆珂,荆珂赴秦刺王,她则殉情,是个让我惊讶而心里发热的形象。因为这样的故事,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只是作为伤悲的传奇,被搬上嬉戏众人的舞台,而芄兰之心,似乎已经闷上灰尘,在淤泥厚积的池塘里沉的不见踪迹了。
(最后上个权威的图片,见图上的介绍哈。)
芄(wán)兰《作家洪与》微信号hongyupt
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琴泉》微信号stzx123456789
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岐
编辑:洪与、姚小红、杨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