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晴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青年总觉得自己不幸福,他辗转找到一位禅师,请禅师指点迷津。
禅师想了想后,就让身旁的小和尚端来一盘葡萄,故意用手掌压碎了一些,然后问他:“这盘葡萄有的好,有的稍微坏了,如果让你吃的话,你是先挑好的吃,还是先挑坏的吃?”
“当然先挑坏的吃。”那人毫不犹豫地回答。禅师问道“为什么?”那人回答:“苦尽甘来嘛!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会让人觉得更满足。而且每次都吃最坏的葡萄,剩下的葡萄只会越来越好。不是吗?”
禅师微微一笑,说道:“问题的关键恰恰在这里,‘先苦后甜’本没有错,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太机械。就拿吃葡萄来说,如果先从坏的开始吃,那么你下次吃到的都比现在吃到的要好。反过来说,你每次吃到的葡萄却都是最坏的一个。也就是说,如果从最好的葡萄开始吃,你每次就能吃到最好的一个。人生也是如此,必须吃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倡吃苦。但当苦与乐都存在,可以供你选择的时候,你又何必舍乐而求苦,一味地规避甘甜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会找苦吃的政治家。想当年,为雪洗战败之耻,他放着锦榻不睡睡柴禾堆,放着美味不吃吃糙米饭,还专门命人找了个猪苦胆,挂在居室中,每次吃饭、睡觉前都要舔上一舔, 舔完后还大声问自己:“勾践,你忘记了战败的耻辱了吗?”然后又自己回答:“没有,我没有忘记!”
就这样卧薪尝胆,经过长期的发愤图强,吃苦受罪,他终于打败了吴国,但是之后,他就再也不睡柴草、吃糙米、尝苦胆了。因为在他看来,吃苦是为了享乐,如果吃苦换不回享乐,那还吃苦干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b53f80b87ff783ef.jpg)
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人上人,简单来说就是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这类人士自然是不必再吃苦的。如果有人成功了还在受苦,那绝不是作贱自己,而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以苦为乐。能够从一般人认为的苦中品出甜来,那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境界。可以说,如果你能从苦中品出甜来,你便懂得了生活。
但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吗?还不是,如果往往只强调吃苦,甚至到了自我折磨、为吃苦而吃苦的程度,那这完全就是一种折磨了。当然,吃苦也是有必要的,可以说“吃苦就是吃补”,可同时补得太厉害了也不行。也就是说人既要学会吃苦头,也要学会尝甜头。
事实上,佛祖在顿悟前,也曾效仿苦行僧,为吃苦而吃苦,希望通过使自己的肉体受苦,找到人生的真谛,结果有一次,把自己给饿昏了,被救醒之后,他二话没说,就大吃大喝起来,让一些追随者非常失望。但我们知道,最终,不再坚持禁食苦修的佛祖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领悟到了佛法。
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吃苦的历史影响,在我们国家,人们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普遍认为,吃苦乃正常现象,是美德,是补药,否则就是享乐主义,就会堕落,就是放纵,就不好,等等。
我们的父母大多是这样的观念,他们经过了十分困难时期,经过了自然灾害时期,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享受生活,舍不得倒掉剩菜剩饭,所以天天就吃剩下的饭菜,吃最坏的东西,导致身体出现很多疾病。一辈子都在为后人攒钱,为后人存钱,自己过得很苦,生活质量很差,舍不得享受生活。
而我们的儿女就不会这样,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几乎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在物质上,他们喜欢享受,这点常常是我们做父母喜欢批判的,虽然他们物质上的确没吃什么苦,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因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等吃尽苦头,比我们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的孩子更多的包容,让他们在苦乐中茁壮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他们强调吃苦。
其实,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吃苦,那种并非因为生活所迫却一味吃苦的生活,既没意思,也没意义。人生是苦乐交织的年华,既然有苦亦有甘,那我们就应该做一个既吃得了苦头、也尝得了甜头的人,酸甜苦辣咸都得尝尝,各种经历都得体验,千万不要偏执一端。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f89625ea4ff1175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