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选择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Ruth Bebermeyer
语言是自我的最直接表达,言语的艺术之深无需再强调。我们从咿呀学语到能顺畅交流,表面看似成长迅速,但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又有多少人能信誓旦旦地保证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亦或是“我说的话能真实地表达我的内心”了呢?
初始读到这本书是震撼,它犀利地点出了那些平时你在沟通过程中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你认为的理所当然并不理所当然,你无意识的一句话可能是矛盾的源头而你却不自知,你以为的充分表达其实并没有传达你的内心想法与需求。我们总说积极沟通可以促进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正确的沟通方式才是根本。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很能表达内心的人,性格上的傲娇和好胜心会驱使我隐瞒内心的胆怯和恐惧,也就是习惯性地展现出有把握的一面。长此以往,便树立一种“不需要担心”的总体印象。由于羞于表达“我很担心,很害怕”这样的负面情绪,也就自然而然不会正视内心的真实需要,并提出请求。最后的结果可能往往是集中一段时间的脾气反常。
几天前,和男朋友闹了点不愉快。事情其实没有什么突然的起因,大致是我找实习压力大,而他忙于实验室和项目,异国又使得沟通时间变少,彼此在话题上有所枯竭。我自认为已经充分表达我的焦虑,却没有感受到他的足够重视,于是一个人心里也有些憋屈。情绪爆发之后,当我说道我真的很焦虑很有压力,希望能得到他的鼓励和安慰的时候,他的回复让我有些惊讶,他说:
你看,实际上他并没有感受到我的真实内心,而我之前的请求也过于模棱两可。在我表达我的感受和需要后,他真正重视起来,而对我来说,来自喜欢的人的安慰与鼓励真的具有莫大的力量。
书中的很多场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艰难的,尤其是不同于直白的美国人民,国人在传统上总是推崇含蓄的,就像我们很少会对家人伴侣说“谢谢你”和“我爱你”一样,我们总是倾向于将这样的情感放在心中。此外,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将原因归结于自己(不是说反省不好),认为是自己的不足,给别人造成的困扰和麻烦,从而一再丧失自我和信心。现在我越来越觉得适当地依赖别人是双方受益的事情,展示脆弱能够拉近距离,同时对方能够体会自身被需要也是非常对存在价值的肯定。(多说一句,我非常不赞同我国长辈一代把自己看成负担和麻烦的想法,尤其是生病或发生其他重大事件时。)
尽管非暴力沟通能使理解更有效,但我认为保持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依然非常重要。我不赞同无时无刻地应用非暴力沟通,即便在一些正式严肃的谈话中,也不要完全套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型,因为这样结构性的语言对话无形之中使人疏远。当然,非暴力沟通给人一种启发,即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回到最初所说的,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言语,决定了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最近深刻理解了过眼烟云,书籍看过如果不总结记下点什么一下子就忘了,未来要养成写随笔记录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