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阿斯塔波沃,距离莫斯科以南300里处的一个僻静荒凉的车站,旅客们匆匆上下,远去,或者归来。
亚斯纳亚.伯利亚纳庄园,一位老人再也无法忍受被禁锢的生活,他从床上坐起,举着蜡烛书写,留下一封给妻子的信件:
“我一直为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不一致而痛苦......我再也不能在曾经的环境中继续活下去了。而我现在做的,正是我这样年纪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离开,独自宁静地度过此生最后的时日。”
他举着蜡烛,安安静静下楼,叫醒了医生和马夫。
他平静的说:“我马上就要走了,永远的离开。”
他踏上了一段不同以往的旅程,而阿斯塔波沃,见证了他的终点。
这位年迈的作家身体不适,在此站下车,一周后,他逝世在站长家中,这个俄罗斯的偏僻一偶彻夜未眠,世界各地的媒体,仰慕者云集于此,举国上下爆发了大规模的集会,罢工,演讲,甚至是革命宣言.......
不久后,这个车站,这个小村庄,更名为:列夫.托尔斯泰。
02
火车,总是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穿梭。看着窗外一闪而逝的景色,便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托尔斯泰的故事中,黯然销魂的别离,出人意表的相遇,以及哀怆无力的悲剧。
如果逆着时光逐个拜访,你会看到对托尔斯泰有着磁石般魔力的亚斯纳亚对他的深远意义。
11岁的哥哥尼古拉,曾告诉5岁的托尔斯泰说,他知道一个秘密,能够让所有人幸福的秘密,这个秘密写在一根绿色的木棒上,小绿木棒埋在峡谷边缘,道路旁的森林里。只要得到这个秘密,所有人都相亲相爱,没有病痛,没有忧愁,没有人对任何人心怀不满。
然而尼古拉死了,这个秘密也随之而去,但是,这个童稚、天真的故事,却成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哲学象征。
03
“太阳把三等车厢烤了整天,聂赫留朵夫逃到车尾平台上,而在这一整天的全部记忆中,鲜活的浮现在他记忆里的,是第二位死刑犯英俊的面容......谁是凶手,为何打仗,为什么结婚,为什么而活......”(摘自《复活》)
托尔斯泰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的给读者,也给自己,出上一道道难题。
他难倒了国家,难倒了君主,难倒了教皇,他猛烈批评国家的运行方式,让整个统治阶级的良心不得安宁,他在《复活》中对教会百般嘲讽,让安东尼主教在祭坛上宣布将他革除教门。
甚至百年后,托尔斯泰的百年祭辰在世界各地举行,俄罗斯当局也刻意冷漠了这位在当今看来依然不合时宜的反体制作家。
04
是什么让这位英雄一般的人物遭遇如此尴尬的处境,从他青年时代就开始的日记可以看出,是他天生的对权威的蔑视。
在求学时期,他受不了夯长无趣的课程,干脆在课堂上画起讽刺教育的漫画,手在桌子上偶尔挪动,营造出自己在做笔记的假象。(摘自《日记》)
他需要的,是精辟得不得增添一字一句的智慧,不是照本宣科的课程。他开始逃课,他被惩罚,他被关进漆黑的禁闭室,反思自己的不当。在禁闭室里,他如变魔术一般,从靴子里拿出蜡烛,在一起被惩罚的同学中模仿起一板一眼的教授们。
他有两门课程没有通过,自然没有拿到学位,空荡荡的走出了校园,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从没后悔过,在诸多场合中,他甚至都颇为自得的说,“我很高兴,我的余生从未和传统、正当的教育有丝毫瓜葛”。
05
虽然他称自己的青年时期是阵阵疾风扫荡的沙漠,但这并不是标志着托尔斯泰没有智慧上的野心,他孤独的头脑一直处在狂热的状态:
他寻觅并探索了种种学说,他是斯多葛主义者,故意折磨自己的肉体;他是伊壁鸠鲁主义者,纵欲享乐,以满足自己巨大的感官需求;他相信着灵魂转世,但他又坠入了虚无主义之中。
他打磨着自己心智,不断打磨,无止尽的打磨着,他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沉思常常让他陷入空虚,他自己说,“这时常妨害我,给我带来危害”,但同时,这些又是他的艺术的不尽源泉。
托尔斯泰毫无疑问的知道,自己要写一部巨著,关于历史,关于人性,关于爱,就在他生活走上正轨时,这本书诞生了,他说,我渐渐感觉到,一种思想正在脑中成型,只有一部史诗才能表现。
《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放在任何时代都能称上伟大的小说,这部鸿篇巨著,处理着人性的浪潮,同时,它也是一部民族的隐秘史诗,把历史从宏观事物上缩放,让你看到那个时代下不同人格对环境的不同选择。
06
小说大获成功,收入源源不断,本该享受这一切的托尔斯泰,却在一次旅行中感受到了死亡,与自己必死的命运相遇,让他感受到生命本生并不值得他活下去。
在阿尔玛扎斯旅店,他看见死亡的幻影,他害怕从沙发上起来,害怕驱赶走睡意,他厌倦了窝在屋中,但强烈的绝望让他不能出门一步,他想远离房间,远离折磨他的一切,然而死神的声音一直在他脑海回荡,“我在这,我终将来到,我就在这......”
这一次直视死亡旅行,对托尔斯泰造成了重大的改变,这一转变使他舍弃了一切成就,一切所有,一切所爱。
这也对之后的作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则说:“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伸冤就在开篇,自杀在结尾,这本书有着无比黑暗的氛围,更多的暴力、厌世,和阴沉,完全不像《战争与和平》结尾中那样充满希望的旭日。
他越发为自己存在的意义所困扰,《安娜.卡列尼娜》完成后他越发沮丧,在别人对他谈论这本书时,他会假装不记得这本书。
他急于找到生命的答案,他发自内心的求索,不愿意接受生命是无意义的想法,终于,在灵魂将要枯竭时,托尔斯泰在晚年让灵魂复活。
什么是意义?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毫无价值?什么是贫富?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讨论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至今也切中要害。
他就是这样,不断陷入麻烦,不断制造麻烦,不断与自己抗争,不断与权威抗争, 永远与世界格格不入。
他的安葬之处,在亚斯纳亚,在峡谷边缘道路旁的森林里,哥哥曾告诉他这里藏着让全人类幸福的秘密,他是否找到了那根小绿棍?看到了上面的秘密?上面写着什么?
其实,当我们翻阅他的作品时便早已发现,这个秘密,就是爱,爱才能解决所有争端,即便托尔斯泰和任何人相比,都没有爱人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