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同学,曾经我以为我跟他的差距只是学历的差距。
他刚参加工作时,我们的工作单位只隔着一条街。那时候我们都喜欢读书,所以我们交流也比较多。后来他辞职去更广阔的天地打拼,而我依然窝在小县城,按部就班过着我自以为是的日子。
再后来是在差不多十年之前吧,听说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听说他出了一本书,那时候我们联系已经很少了,所以听过羡慕过之后就把这事又忘了。
时间又过去了几年,他衣锦还乡,请老同学一起吃饭。我才知道他在北京工作,年薪百万,已经出版了三部小说,其中有一部还差一点就被拍成了电视剧。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承认我有点嫉妒也有点不甘。我自认并不是声色犬马之徒,这些年也读过不少书报过不少学习班,可是为什么他可以有如今的成就而我的生活还是三十多年前的样子呢?
直到我看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精进指南》这本书,我才找到症结的所在。原来这么多年,我其实并没有好好学习,我只是在用读书学习这件事来麻痹自己,感动自己。
我同学说“有目标,有知识,才有自己的东西”,而我一直在“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中自得其乐。
怎样好好学习呢?
一、首先要弄明白知识的真正含义。
从字面意义看,知识就是“知道了的见识”,这个解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见识”,更深一层是“知道”。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叫“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有很多时候,你自以为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却并没有获得行动的力量。
其实这句话没错,错的是你的认知,是你所以为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呢?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这是作者给出的定义。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明白了没有?我们每天阅读的文章接收到的信息,如果不能经过思考把它们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那它们便仅仅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是为了愉悦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知识中的战斗机,叫做临界知识。
知识跟知识并不一样,有一些知识能够更深刻地指导我们的行动,作者称之为“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用例子说明是最好的方式。作者在书中用了泥石流的案例,在我看来,那个案例还是过于晦涩,我们用《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来说明。
宋国有一个家庭作坊,世代以漂丝为业,为了能在冬天作业,他们发明了一种“秘制冻疮膏”。一位鲁国的客商知道“秘制冻疮膏”以后,以100两黄金买下了整个作坊以及“秘制冻疮膏”的配方。得到配方以后,他连夜赶赴吴国将配方免费献给了吴王。后来,吴越发生战争,因为正值隆冬,冻疮成为困扰兵士的一个大麻烦,吴国将士因为涂抹了秘制冻疮膏没有影响到战斗力,吴国大胜。吴王大喜,封给这个商人一大片土地,一个小小的商贩从此富敌王侯,达到人生巅峰。
如果鲁国商人只看到了冻疮膏的市场潜力,拿来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那他应用的就是他的知识。但是他懂得“看人、看事、看时”,懂得舍弃眼前的利益,以求更大的发展,便是临界知识的应用了。
像这样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对于我们的行动有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是被查理·芒格称为“普世智慧”的临界知识。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话,都可以称作临界知识,例如“磨刀不误砍柴工”,例如“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例如老子的“大道至简”。
三、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这个词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这里边的关键词就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也是学习的精髓所在。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地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就会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我们的大脑也是有脾气的,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并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作者用了知识的底层规律这个概念,他是这样解释的:“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的邻居是一名高中的地理老师,有一次我们聊天,她说:“现在的高考命题,我们都感觉不好备课了,不是教学生学好哪些知识点就可以了。他们不但要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现在高考大都是用案例考察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其实不但地理如此,历史政治也是这样的出题方式。原来我们以为文科就是死记硬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你不但要能学习,还要会学习,如果你学不会知识的融会贯通,你的努力便不可能获得你想要的收获。
学习的本质是思考,想要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就要充分运用我们的大脑。我们不但要学会反思,复盘我们的行为,“吾日三省吾身”,还要学会刻意练习。所谓刻意练习,就是练习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比如你今天处理了一件事情,你晚上复盘的时候就可以刻意去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通过反思和刻意练习,我们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正确认识习惯性防卫,建立绿灯思维。
心理学上有一个归因理论,是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做出的解释。归因又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心理学家认为,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内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外归因。用句大白话说就是,如果我成功了,那是我能力不俗;如果你成功了,那就是运气所致。
在归因理论的影响下,当我们接收到与我们不一致的观点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你在挑战我的尊严”,“你否定我的观点就是在否定我这个人”。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习惯性防卫。
面对习惯性防卫,我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的红灯思维,一种是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的绿灯思维。红灯思维是一种禁锢型思维,绿灯思维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这一段时间因为疫情在家,陪孩子看了爱奇艺“青春有你”的偶像选拔节目,里面印象深刻的有一个选手叫姚明明。在导师初评级舞台上,导师说他的舞蹈被限在了一个小圈子里,只给了D等级。这对于已经练舞六年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他没有不服气,而是更加努力地练习,时刻记着导师说过的话:“实力从来不会说谎。”最后他以第三名的成绩出道。
这就是一个绿灯思维的典型例子,姚明明是在韩国做练习生的,舞蹈功底不弱,面对质疑,他没有不甘心急着反驳,而是认真听取了质疑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他才会更加优秀。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话:“ 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不是聪明人没有自尊,是因为聪明人喜欢用绿灯思维,更容易接受对自己观点的质疑。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说明,红灯思维就是自以为是,绿灯思维就是从善如流。
学习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我们不但要坚持学习,还要会学习。但是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本书就轻松掌握学习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平时的练习和对知识的运用。就像华罗庚说的那样:“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