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只知道爱是可贵的,以为只要是诚意的就应当接受,他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被爱者如果也爱他,是甘愿的接受,那当然没话说。他没有知道,如果被爱者不爱这献上爱的人,而只是他爱的诚挚就勉强接受了他,这人为地,非有两心互应的永恒结合不但不是幸福的设计,终会酿成更大的麻烦与苦恼”——张兆和日记
01 一见钟情,为爱开始马拉松
1929年,沈从文在上海公学当教师,偶然一见钟情了刚满18岁青春逼人的全能学生张兆和,从此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单相思之中。一个是靠自身努力谋生活的湘西小镇寒门子,一个大名鼎鼎的九如巷四才女的三姐,连叶圣陶都说“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的。一个低到尘埃里,一个是众人追求的对象,于是,沈从文被毫不留情地列为了“癞蛤蟆13号”。
如果巨大的身份之差让沈从文就此乖乖收手的话,就不会有以后的故事了,也就不会在近代文人的爱情史上增添这么一对既让人艳羡又叫人遗憾的才子佳人了。
但是,沈从文偏不,他视张兆和为女神,他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他用滚烫的情书一路攻击着张兆和的芳心,他发誓如果追不上张兆和,就会“只有两条路可走”了,其中一条竟然含含糊糊地有自杀的倾向。然而张兆和仍然没有任何回应甚至更加地不屑于他。最后还是通过校长胡适、二姐张允和以及张父几次三番的撮合下才终于点头应允。1933年9月9日二人宣布结婚。
02 故事从一开始就预见了未来
张兆和曾经在日记中写道:“胡先生只知道爱是可贵的,以为只要是诚意的就应当接受,他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被爱者如果也爱他,是甘愿的接受,那当然没话说。他没有知道,如果被爱者不爱这献上爱的人,而只是他爱的诚挚就勉强接受了他,这人为地,非有两心互应的永恒结合,不但不是幸福的设计,终会酿成更大的麻烦与苦恼。”
——那时的张兆和是清醒的。或者说张兆和的一生都是清醒的,只是她的清醒暂时服从于外界和亲人的联手撮合。四年的爱的追逐,沈从文成功了,她妥协了,于是两人的婚姻生活拉开序幕。
03 诗人的浪漫承载不动柴米油盐
尽管是女神,既然嫁入寒门,张兆和是打算要好好过日子的。她曾经给沈从文的信中写道:“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衣服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诗人即使想供女神于长久,但终因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力不从心。他唯一能给的,就是源源不断的情信——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
04 你仰望着女神,别人仰望着你
然而就在婚后的第三年里,沈从文竟然出轨了。
也许是多年来低到尘埃里的仰望太过卑微和压抑,也许是生活的重担和琐碎太过沉重和窘迫,当有一天突然发现竟然有人也在悄悄地仰望着他的时候,他迷失了自己。这应该算是补偿式的感情体验吧,让沈从文对另一位貌美而心机的文艺女青年产生了好感,他们暧昧地保持着往来。当年新婚回家路上一心一意念着“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的沈从文怎么也不会想到时隔两年多他竟然忘却了自己是怎样苦苦追到张兆和的了。
这段感情张兆和自然也是知道的。虽然八年后他们分了手,沈从文在悔愧中回归了家庭。但对于当初并不是十分情愿嫁给他的张兆和,无疑是更加拉开了与他之间的距离。婚后短暂的甜蜜被每日都需要算计的生活以及这场婚外恋抵消得没有多少了。除了沈从文不间断的纸上情话,什么都没有了。
05你仍然是我一生所爱,而你总是那么遥远
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后生活别离很多,他们之间信笺往来似乎成为了生活的调味剂,其实更多的是沈从文的单方来信。他曾经在信中抱怨道:“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爱我写信”。抱怨归抱怨,沈从文早就习惯了这种小心的爱了,这爱已成瘾,哪怕如奴如仆、哪怕憋得委屈了找人哭诉都无法让他停止对张兆和的执着的爱。这或许真的是他一生该受的蛊吧?
张兆和总是以冷静的姿态对待沈从文,冷静而冷漠。不管是沈从文病痛还是文革期间下放受苦,都少有张兆和的陪伴。在他的生命里有太多的哭泣都缘于张兆和,有委屈有思念也有伤心,然而不变的是,张兆和永远都是他的心中的女神和最爱。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对张兆和的无限眷恋中去世,走完了他所说的“就算五马分尸也不枉来这人世”的一遭。或许,为爱卑微一生就是他要的生活,如果是,那他是做到了。
而张兆和,这位张家才女也就这样心无波澜地度过了她的一生。在她临终时看到沈从文的照片也只是说:“这个人我认识”、“这个人我肯定认识”。
才子佳人的爱情结局如此让人唏嘘。
06 如果有如果……
人们总是羡慕沈从文把世间最美好的情话都献给了张兆和,但我们更应该哀叹他们的婚姻并没有让彼此真正走进对方的心里。
你爱我如痴如醉,我却对你无可奈何。
如果没有当年的相遇;如果当初张兆和坚持住了自己;如果在众多追求者中另有一位优秀的人打动了她;如果她也如林徽茵那样清楚地知道“诗人不可托付”……或许他们各自的人生会圆满一些。
不过,也许冥冥中就该如此吧,让诗人永远拥有诗意和爱的力量,让佳人永远都供奉在诗人神圣的殿堂,让爱情的故事留有缺憾,是这世上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人的宿命。
最后,送上那首经典而感人的诗: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美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致张兆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