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十,“为人父”是一种浪漫的感觉,成天幻想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会是怎样的光景,不免时常拿腔拿调,学着家中摸爬滚打半辈子的“老人儿”,成天神气十足的模样训这训那,自以为是,明明也很年轻稚嫩,因为身份变得“高贵”,硬要扮做老气横秋的样子,些许时候暗自不禁哂笑。
开学前一周,儿子一连央求了三次,“我想爸爸陪我打羽毛球……”
人言“事不过三”,前面两次我都以“爸爸有事儿”或“时间太晚”为由,推脱至“下一次”。眼瞅着就要开学,以我对他学业的要求看来开学之前最后的闲暇余光再不陪他打一场羽毛球,恐怕我就要彻底食言了。于是乎我终于答应下来。
说干就干,换好衣服,穿好鞋子,拎着灰尘密闭的羽毛球拍带子,快步走向楼下的空旷之地。妈妈虽然一向拒绝这样剧烈运动,但仍然兴致勃勃跟我们下了楼,期间还不住嘲讽:“儿子,你放心,你爸爸和你打不了两个回合,因为你根本接不住球,你爸爸一会会儿就觉得没意思,然后不陪你玩了……”
“啊~~~”
一个简单的“啊”字出现了抑扬顿挫的腔调,起伏跌宕,由不敢置信到若有所思;由若有所思到心虚赞同;由心虚赞同到卯足勇气;由卯足勇气到孤注一掷;由孤注一掷到选择信任……
“爸爸会陪我一直打的,我不会,爸爸会教啊!”
一句“我不会,爸爸会教啊”,这样一句柔软与坚定并肩而存的语言,消融了我胡思乱想的心绪,也许妻子刚刚的“戏谑”说穿了我的心思,但儿子的这番话却拯救了我的灵魂——陪伴,才是成长某一阶段最好的教育。
诚如妻子所言,整个“羽毛球运动”的过程,儿子仅仅只接住了三次球,但妻子只说对了一半儿,因为我没有打“一会会儿”就失去了陪伴的兴趣,我们足足打了一个小时。每一次儿子不厌其烦去捡羽毛球,即使接不住也笑的“咯咯咯”的样子,我只觉得此时此刻的他像向日葵那样明媚灿烂,在面对“失利”的境况下,只要是能参与,只要是陪同他参与的人还有一丝耐心教导他“儿子,你稍微慢一点接球,接球的时候用球拍的面而不是用球拍的棱……”他都是那么的快乐、满足,朝着阳光的方向发光发热。
那一刻,我觉得陪伴似乎救赎了我“端着”的灵魂,陪伴里有稚子的欢笑泪水,有喜怒哀愁,所幸的是在幸与不幸的日子里,我们紧紧相拥,手牵着手, 指尖相扣,手掌相接的时光里,能够感受彼此的温度,感同身受。
终于到了开学的日子,第一天早晨,我问儿子是否记得上学的路。
儿子吃着鸡蛋说:“我不想走路……”
我严肃的望着儿子,“你说什么?”
儿子有些怯怯的不知所措,我仍然严厉地说:“男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未读到万卷书,亦未行至万里路,永远不要放弃行走的欲望,庸夫愚妇之为总以没有自知之明的娇生惯养为傲,岂可效仿?”
儿子似懂非懂牵着我的手出门了。
突然,儿子问我:“爸爸,为什么我们家楼下这群鸟的叫声是‘叽叽喳喳‘,祖祖家的鸟儿却是‘咕咕‘的声音?”
我颇觉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自忖终日行走在大道上,怎么没有过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比?我认真思考,虔诚回答:“鸟儿的品种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叫声自然不同。鸟儿如人,性格不同,际遇不同,教养方式不同,人生差异自然大大不同……倘若你不行走在这世间路上,一步一步悉心留意,对比观察,殷切询问,索求哲理,将来又怎么能积跬步,至千里呢?”
儿子默默点点头,那一刻,儿子似乎又懂得了“走路”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七点五十五,到达校门口,因为学校要求八点到八点一十准时到校,我总会在八点之前保证儿子安全抵达。春秋冬夏,刮风下雨,我从来不会让我的儿子过早或过晚,“刚刚好”是我们行事的准则。
送完儿子,回转途中,我总会陆陆续续看到一些才从家门口出发的孩童,一个个人高马大,书包不背,饭盒不拿,一旁的妇女或男人肩膀上、手心里,甚至腰间都系着大小与自身极不协调的儿童事物。
印象最让我深刻的是一天早上,一个年龄在六十开外的老妇人,一只手牵着一个绿色校服的男孩儿,骂骂咧咧地缓步朝前走着,“今天你又不走了哇?!要迟到了耶……”一步三回头,原来还有一个戴着眼镜儿,穿着同样颜色校服的小男孩儿一脸愤怒地坐在马路边的低矮护栏上,外貌和另一个被手牵着的男孩儿酷似,我猜他们是亲兄弟。
老妇人身材矮小,胸前和背后两个沉甸甸的书包,左手牵着大一点的男孩儿,右手拎着一个紫色饭盒,任凭如何呼号赌气坐着的小男孩纹丝不动,无奈何已经走出老远又不得不负重折返,像极了一只蠕动的蚕蛹,一边艰难折返一边吃力号叫:“走!走啊!”此时纹丝不动的小男孩儿终于有了反应,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就在老妇人逼近之刻,小男孩儿转过身来面目狰狞的朝着面前的“侏儒”、“佣人”声嘶力竭吼道:“你凭啥子只给他拿饭盒,你一只手拿两个要死嘛……”
石破天惊,平地惊雷,所有人一瞬之间驻足脚步,所有人须臾之间健步如常。这一秒,空气凝固在有心者的心里,猛然间惊觉实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于己于人大有益处。不要去同情任何一个把生活过成一副委屈巴巴,自我感动的“可怜人”,“可怜人”的“可恨”,“可怜人”的“歹毒”,“可怜人”对内的“姑息养奸”,对外的“求全责备”一定是呈鲜明对比的。
当你一方面看到“可怜人”逆来顺受的“奴式”生活时,另一方面“可怜人”又在你的跟前“吐槽式”的诉说自己子女及孙辈这样那样不是的时候,一定要谨记缄口不言,岔开话题。因为一个人言行相悖时,必定是言不由衷。且“吐槽式”的诉说方式实为寻求自我安慰,然后“借力打力”,将内心的不满情绪价值移嫁在别人身上,只要你一搭茬儿,他想说的话必然变成你说的,然后传播在他想让谁听到的耳朵里……这就是“可怜人”的阴暗且卑劣人格。
那天晚上,我依旧饭后在小区晃悠漫步,走得差不多了,想差不多可以小跑锻炼了,突然发现一般都装在裤兜儿里的耳机落在了学校,我竟然没有了跑步的动力。
我猛然惊觉,联想到早上“可怜人”的经历,才发现有时候过多陪伴,过于分担,就会形成依赖,成为变强、变好的羁绊。跑步被音乐裹挟,行路被导航裹挟,思考被套路裹挟,陪伴被羁绊裹挟……
陪伴宜早不宜晚,更不要“恶补式”姑息放纵,以谋求心安理得。陪伴渐淡不渐浓,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段路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放手一搏,成败皆由己出。
当人格得以独立,心智得以健全,人生中每一门学问,人生中每一处知识,人生每一段经历都是我们最好的陪伴,而完美的陪伴恰是消弭羁绊最温和的良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