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卫灵公第十五解释加问答(2)

卫灵公第十五解释加问答(2)

作者: 荷荷花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07:35 被阅读0次

    相聚可以是时光的蹉跎,也可以是以文会友、提升智慧、抬高雅兴的交流。成群相处时的谈话内容,无形中培养着我们的个性、志向与内涵,怎么可以不小心谨慎呢。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十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羣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白话解释】

    孔子说:整日成群相处,不但不会切磋琢磨充实彼此德学,反而瞎扯胡聊,不说正经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弃才,已难指望他们能进德修业,未来终将一事无成而难以立世。

    【章旨】

    此章是夫子家塾之戒。

    大家好,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今天分享的论语,刘氏正义说,这是夫子家塾之戒,可见是很重要的。

    请问群居是几个人呢?如何才能言及义?而且行的不只是小慧?

    秋莲:今晚敦化学堂学长们一起学习讨论了老师的直播课程《无法管理的时间》,老师已经很明确的为大家指了一条康庄大道。时间无法重来,所以更要用好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分清轻重缓急,抉择最有意义的事情。最好的时间“管理”便是此章所言学道言义行正慧,自利利他、成己成物。最好的群居是办有中心思想的读书会,1.以世出世间道为目标去学习、能理解抽象概念(形而上之道),入世进退应对有度。2.要跟着传承学习,有明师指导。3.有和合能力,与善友结成团队,以团队力量办学、办事业。里仁为美。4.有使命感和承担力,主动自觉得承担。5.掌握时机,合理规划,有大愿景、小愿景,大目标、小目标,一步步往前走。

    海燕:老师好,秋莲老师已说得很全面了。群居终日,可有诸多合义事项可为。学生试从共学共修的一次具体活动来说说[抱拳]

    要让群居终日有意义,还须做好前行、正行、结行的工作。

    前行部分,主导者须将当日事务安排好,提前告知,而其他成员也非被动受领,在积极准备时,还须有珍惜之心,想着藉此机会可以好好充实自己,不做无意义之他事。

    正行部分,依着安排共同修习。其间必有思维激荡时刻,所言往往会不自觉延及他处,主导者还须善巧拉回,以免放任。而团队成员也须及时收回,提醒自己勿离中心思想。

    结行部分,共学结束,还须对当日修学进行反省,从心态和具体执行环节上作调整和纠正,以免下次再犯。当然,这要经常串习,如此一来,更易择善固执,可好好把握每次共学共修时机,不仅自己得以增上,团队亦可越来越好。

    唐老师:

    是的,隨喜所说。本章正面也告訴我們:里仁為美,以文会友,砌磋琢磨等等。

    言及義除了規过劝善之外 ,當中還要訓練自己言語是合理的,是符合大家的利益的,是前後有關聯的 ,是表達清楚的,是經過正確實思维的,言语的表達也是智慧力的訓練與提升。 行正慧,也是大家互相腦力激盪,在辦事情當中得到很多寶貴的經驗, 在團體中得到很大的成長。 主其事的人, 要使參與的人有法喜,有進步的感覺 ,這個團體才能持續地走下去。所以他本人也要有自己學習成長的管道, 不會有電池放電,終於耗完电而折損。

    好的,如果沒有意見我們下一章。

    办事情从开始到结束,如何规划安排才会周全?本章从本质、行为标准、言语态度到全始全终的完成法,为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学习纲领。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十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字词解释】

    孙:音义同“逊”,谦逊。

    【白话解释】

    孔子说:古时君子以义为其行事的本质,凡事都合于义。而在办事时,一切按照礼来办。虽然合义合礼办得好,但也不能骄傲,而能以谦逊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但如此,从头到尾都以信实的态度来完成,若能照如此做事,不愧为现今之君子啊。

    【章旨】

    此章论君子的人格特质。

    1、君子為什麼不是以仁為本質,而是以義为本質?

    2、 仁到底跟君子是什麼關係?

    秋莲:老师好!学生试答今日问题,请师长们批评指导:1、君子為什麼不是以仁為本質,而是以義为本質?

    答:义是合宜,是正知见。仁心也要以见地为本质。建立在正见基础上的利他才是真的仁。正确的见地是办好仁的事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来做利他的广大行。

    2、 仁到底跟君子是什麼關係?

    答:君子以仁心来定义,君子一心在行仁、利他。

    海燕:老师好!学生试答下问题,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抱拳]

    1、君子為什麼不是以仁為本質,而是以義为本質?

          答:君子是以仁为本质,此处以义为本质,依消文看,是指其行事的本质,凡事都应合于义,是合宜,正确的。是否可以认为,仁是全德,是核心,它是统摄其他品质——“礼智信”。而要达到仁的境界,则须以义为介质。书中没有对义特别定义,但多和其他概念放在一起,是否也可视为一个证明?如礼义,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什么是真正的信,真正的勇,都是要按照义的标准来判断。仁的具体实现,都须以义为佐。因而此处称以义为本质,是约实现可见的来说。

    2、 仁到底跟君子是什麼關係?

          仁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知可不可以用这句来进一步说明——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的问,夫子的答,是否也是在说明君子仁心境界的次第体现?

    3.君子为何不以义来定义?

        定义应是约最本质而言。而仁是从内心出发,从自己这个主体再遍及他人全体。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这些都可视为最本质的品质体现。而义更多的是合宜,若以义为定义,或许世人以为举止合乎义之外相即可为君子,而不是从内心精神、人格修养去追求。

    “君子为何不以义来定义”?是否可以说,定义一定要追溯到本质的且别于他人的东西,而仁才是君子真正别于其他人的地方,君子心量宽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然行仁要合义才能真正办好事,可是知义未必就能起仁心行仁道。比如隐士也有隐士之义,不能说隐士不义,可是隐士不是君子。

    唐老师:仁是指君子成就的心態,行仁的方法才是做法的問題。 该法的定義就是该法的体性, 例如火是燒熱性, 離開燒熱性找不到火。 但是冷熱不是水的定義,因為水可以在熱上成就,也可以在冷上成就,所以不一定要是熱水,可見熱不是水的定義 。所以当说君子的定義是仁時,是說君子在仁心上找到君子。在仁心以外找不到君子, 仁心以外 找不到君子的存在。 所以仁是君子的定義。 至於說君子的定義是義時?

    秋莲:根据老师所教导的,同理来推,君子以义为行事的本质,义乃行仁的本质,在义以外也找不到君子,在这个意义上说,君子的定义是义。

    唐老师:也可以这麼说,义者宜也, 有了這個知識背景,他才知道仁心長成這個樣子,各种场合行仁的方法,有時反而要反经合义才叫做行仁, 例如孺悲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孔子,孔子欲往等等。所以君子沒有义,也生不起仁心, 不知如何行仁,動則得咎,將欲利之反而害之。沒有義,有時候生起的是婦人之仁,反而不是真正的仁心。 不过杈变的事還是少做,多多的發揮正能量比較實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相类似的话在《论语》至少出现四遍!身处人人抢出名的年代,对本章是否应该多读几遍?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十九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只忧愁自己无能,所以会多多的充实自己,不愁他人不知道自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

    【章旨】

    此章勉人成就自己的德学才是主要,外在名声反而会伴随而有,不必忧心。

    丽金:

    唐老师好,昨天学长们相聚共学,得到启发,学生试答如下,请老师批评指正。

    1.外在的名聲哪裡會伴隨而有? 孔子要不是有子贡揚名,也是默默無聞,史記不是也這樣說嗎?

    答:外在的名声通常是自己的内涵不断提升后,又将所学的内涵转化到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中伴随而有的。孔子在子贡还没有成为其弟子之前就已经扬名了,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做到有教无类。还有他对礼的通达, 例: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那时孔子还只是一个未出仕的私堂老师, 却能得到齐景公的昭见,足见已闻知其内涵与学问之高。而这个时间子贡并未成为孔子的弟子,更谈不上是因为子贡扬名,相反,子贡是因为老师的学问而被吸引来,所谓“近者乐,远者来".

    2、例如在某个领域裏有能力的也是一大堆,後來會出現還不是靠機運? 很多人成功的秘密,他不會告訴你的,那就是机運不是嗎? 机運來自於被人家赏识 ,不是嗎?

    答:某个领域里有能力的是有一大堆,但要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光靠机会远远不够,如果自身学问不足,内涵不够,还是会让到手的机会白白错失。很多人成功的秘密,看似因为机会,其实是因为水到渠成,都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遇是不求而求的,当你的内涵,你的学识以及你的能力足够高时,自然会被人赏识的,机遇就会不约而来。

    翰光:末学补充,还请唐老师及诸位老师批评指正:

    1.另一方面来说,也不否认子贡对夫子名声远播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子贡的封侯拜相,富可敌国,更加说明圣人的学问和内涵不只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在入世的各领域中发挥大用。也不当当子贡,如谦退的冉求,愚笨的高才,鲁鈍的曾参等等,他们每个人的成才都对夫子的名声远扬和推广都起到推动和证明。更重要的是夫子本身的内涵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种种考验,历久弥新,绵延不绝,利益世人,也是声名远播的根本原因。很多人名人也有内涵和名气,但终究敌不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秋莲:

    老师好!就成功、机遇和赏识的问题,在丽金和翰光学长回答的基础上,学生再补充点个人看法:名声对于推展事业是助力,但不是主力,不应该是追求的目标。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有德学的人被有德学的人赏识。如果没有相应的心志、内涵,不会感得以德学为本的善人赏识。如果以名声为追逐目标,或者没有内涵、没有志气而被赏识提携,从长远来看,反而是坏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如此,别看眼前大厦起,没有坚实的地基,忽喇喇大厦倾,那是早晚的事儿。

    唐老师:1、有德學能力的人, 有時候還是沒有机運, 例如江逸子老師的國畫是登峰造極,但是他在台中芸壇的名聲僅是中等。 這也阻礙了他畫作的普世價值。

    2、 有些有內涵才華的人,有時候是人際關係不好,也阻礙了他的發展。 例如像大唐詩人李白、杜甫就是一個例子。

    3、 有時候是一個時代的机運,像雪庐老人。

    所以孔子也會感嘆莫我知也夫。

    總之讀論语有時候要別具一隻眼。

    前一章提到君子不求名,所以人不知而不愠;这一章说君子也求名,因为希望有用于世,能利益他人。求名或不求名,考虑的都不是自己。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字词解释】

    疾:病、忧虑。

    没世:音同“殁”,没身。

    【白话解释】

    解一

    孔子说:君子有名必有实,君子害怕的是浪得虚名,名不符实。

    解二

    孔子说:君子忧虑一生没有名声给人称扬,这表示无用于世,故无名声被称扬。孝经也说扬名声显父母孝之终也。

    【章旨】

    君子深恐未能充实自己,虚度此生,并盼积德行善立实之名。

    凡事责备自己或者责备他人?开始只是一念之别,而后却是成为君子或者小人的差别。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凡事责求自己,属于自己的过错绝不推诿。小人相反,往往一味苛求他人,争功诿过,所以怨天尤人。

    【章旨】

    孔子讲君子、小人所求不同,用心各别。

    秋莲:老师好,昨天共学,几位学长有对如下问题作了一些讨论,学生整理试答如下:

    1、君子難道不會求諸人嗎?

    君子凡事先检讨自己,当然也有求诸人责备人的时候。

    这个“求”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有求与人、要求与人?君子求学求道,要仰赖老师、高人甚至不耻下问于人?

    2、君子什麼時候求诸己?什麼時候求诸人?

    君子时时求诸己,凡事会检讨反省自己,在反省与自我检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能力。如曾子般吾日三省吾身,是否事事尽心尽忠尽力。

    君子也会求诸人的时候,基于仁心,对个人、对团队、对社会都希望有良性发展,适时的责备求全也是应该和必要的。比如影响不利团队发展的人;对社会风气引不良引导作用的人,如子贡赎人不受金、少正卯佞言乱众等;对可上道之人用折法提携,如对冉求,对子贡;对不学习不上进之人责骂,如宰我昼寝;对公事应尽未尽之职责,如范仲淹睡前都反省每日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朝庭奉禄等等。

    3、 小人難道不會求诸人嗎?小人什麼時候求诸己?什麼時候求诸人?

    这是否应该是问:小人难道不会求诸已吗?当然会啦,小人在利益未得逞情况下,会责备自己下手不够快、准、狠,也会检讨下次要更无所不用其极去得利。小人还有可能为谄媚讨好他人而虚伪地自我责备。

    小人希望别人听从自己、能迎合自己的利益需求,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苟且合和,失败则归于他人,怨天尤人;若得利后可以作鸟兽散,分配不均也可以反目成仇。

    一般我们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偏偏都是《论语》上君子不做的事情。不竞争怎么有收获?不结党又怎么扩大影响力呢?但是君子靠的是庄敬与合群。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庄敬而不与人争胜,合群而不结党,所以办事时公正合理,不会以私害公。

    【章旨】

    孔子阐述君子持己、处众的态度。

    秋莲: 老师好!学生试答今日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请学长们一起来切磋。

    1.君子什么时候争?什么时候不争?

    答:卫灵公篇后面有一章记载到——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遇到行仁之事,不要客气、不要谦让,要一马当先、承担下来。当然,承担心起来后,还要有能力、有办法。要不断的充实内涵,才能更好的提起承担的心和承担的能力。君子面对利益不争。凡事有因果,该得的自然得,不该得的,强求不来,来了也会失去。

    2.孔子以人才团队来办政事,算不算结党?

    答:这样看怎么解释党。如果将结党定义为一起谋私利,那孔子以团队来办事,就不是结党。不过如果将当党作为中性词,只是作为志同道合者一起共办仁心事业的团队,那这种结党也不妨有,也应该有。

    海燕:老师好,秋莲老师说得很全面了,末学想到一经句,不知是否切题,还请老师指正批评[抱拳]。“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里的君子之争,指的是对“射”艺的争,更指射礼的君子之风。那是否又可以延伸到,君子对于名闻利养一定是不争的,但对于六艺的学习,对于道的体悟,或是有争的?当然,这个争,讲究君子之风,它不以压制、打败为目的,更多地是展现风采,相互促进,是为了将来可以更好地行道和利他。

    孙竞:十分同意,“结党营私”大家都知道是贬义词,但问题不在党,而主要出在营私上。君子应该也可以结党,组团办事,建党为公。各国政党在创办之初皆是出于忧国忧民,集结一批仁人志士一同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如果一心为公,见解相同,方向一致,党是可以成立的。一个真实为人民服务的政党,都是君子当朝,就是百姓的福祉。

    和和:老师好。学生也试答一下今日问题,请老师批评指导:

    1、君子什麼時候爭?什麼時候不爭?

    君子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要争,比如争取办政治办教育,比如抵抗外敌入侵。为了真理和正义也要争。夫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君子不争私利和虚名。

    2、 孔子以人才團隊來辦政事,算不算结党

    孔子以人才团队办政事不是结党。

    君子和而不同,组成人才团队办事业是为了利益国家和社会不是结党营私。小人善于结党营私,同而不和,一切为了利益,利尽则散。

    立新: 老师好,学生也试答昨日之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1、君子什麼時候爭?什麼時候不爭?答:君子争德、争学、争闻义、争改过。《论语》第7章3条,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徏,不善不能改。第3章7条“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以捐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争的是礼。第2章24章,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争的是义。

    2、 孔子以人才團隊來辦政事,算不算结党?如果是为公,就不能算结党的;如果为私利组成一个团体,就可算结党。孔子的人才团队是为天下苍生,所以不能算结党。

    唐老师: 君子的人才團隊是群不是党,是因為他們可以包容意見不一樣的,甚至是反對的意見, 重點在唯德與才, 如北宋的司馬光與蘇東坡雖然看法不一樣,但是司馬光是可以用蘇東坡这樣的人, 可怕的是还是有才無德!

    常说“听其言,观其行”,但是应该要怎么聆听?怎么观察?本章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

    有言者不必有德,所以很会讲话,也未必是可以信任并推举的人;素行不良之人,也会有可取的话,所以说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会说话,讲得头头是道,就荐举他。也不会因为这个人平日行为不正,就把他有道理的话也抹煞了,意即对方只要言语可取,君子不会因人而废。

    【章旨】

    本章上句是言不可听,下句是不可不听,君子实事求是,心地公平,所谓听其言观其行。

    唐老师:1、言語的表達是很重要的,如果他能夠把話說得清楚,把道理講得明白,這種人是有能力的,為什麼不可以用?

    2、 反之言語講不清楚的,一定想不明白, 沒有分析的能力,沒有分析的能力又如何能用這樣的人?

    3、 现今在錄用人的時候,不是也是聽其言,就可以決定要不要用他,不是嗎?

    4、 團體裡面重用的人,很多都是他言語表達得清楚的,不是嗎?

    秋莲:今晚共学,学长们一起看了直播,分享了心得,还讨论了老师关于“君子不因言举人也不因人废言”章节的有关问题。论语章节的问题明天请石莲学长整理报告。学生说说收看直播后的心得:轻重缓急轻重缓急,老师的四分法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重才是最要紧的。所谓的紧急其实常常会耽误重要的事情。要有眼力来分析和抉择。要把时间多花在充实内涵等重要非紧急的事情上。其实所谓的不急,是没看懂真相的不急,如果看清了真相,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急。花时间在重要的事情上,才是人生真正的出路。重要的事情有难有易,一般人总会 逃避难的事情,因此造成拖延症,仁者先难而后获,要勇于挑战自己,不要在容易的事情上蹉跎了时间,结果重要而难的事情却没时间去完成了。确定了要做的事情,决定把时间分配给它,要好好规划,知道为何做、怎么做,做什么,还要专注,要进入心流状态,才能乐以忘忧。个体不同,所适应的黄金时间不同,要找到精神最好的时间来吃青蛙——解决困难,善用成片时间,充实自己。边做边省思,审核评估,不忘初心。如果发现偏离了目标,就要果断放弃,不要为了不甘心沉没成本,而错上加错,要壮士断腕。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此自勉,感恩老师走入时代契理契机的精彩课程。

    石莲:老师好! 昨晚共学,几位学长对如下问题作了一些讨论。学生整理试答如下:

    1.言语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如果他能够把话说得清楚,把道理讲的明白,这种人是有能力的,为什么不可以用?

            答: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德的人必定有言,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德是德行,言是有益于人的言语。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会害人,只想对人有好处,所以必有有益之言,这种人是可以用的; 但有益之言的人,或是言不由衷,或是能说不能行,所以不一定有德,这种人得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后再决定可不可以用。

    2.反之,言语讲不清楚的,一定想不明白,没有分析能力,没有分析的能力,又如何能用这样的人?

          答: 言为心声,一般情况下,讲不清楚的人,是想不明白,没想明白,就没有分析能力。但这种人若质地好,可以对他进行训练后再录用; 还有一种情况是要根据执行工作的岗位而论。比如单位领导能说会道,但主管不善言辞,执行力却很强。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是相互成就的。

    3.答: 是的,很普遍。但也有企业会针对招聘员工进行各种考验,非言语方面。总之,录用人的时候,还得看分工的不同而定,要把人才放在适合的岗位上。

    4.答: 不一定。团队大多会重用表达清楚的人,德行言语俱佳的可以把事业办得更好。所以我们这些在德行上努力的人,还是要注意训练自己把事情讲清楚的能力。在讲清楚的训练中,也反过来帮助我们整理思维,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这个说清楚并不是夸夸其谈。

    唐老师:分析得很好,但是剛毅木訥近仁又是怎麼回事?

    不是有德者必有言嗎?

    秋莲:老师好!学生以为,这两句话是从不同的面向来说仁德与言的关系,实际上并无矛盾。有德者必有言是说,有德行的人必有有益于人的话;刚毅木讷近乎仁之讷,是指慎言,想清楚才说,做到才说,并不是不说话,或者说不清楚话。有德之人有善言,而且往往讷言、慎言。巧言者往往德行有失,而讷言者的质地更接近于仁德。

    石莲:老师好! 刚是刚强不屈,毅是果敢,木是质朴无华,讷是言语迟钝。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者必不为巧言,仁的含义太广,学仁不容易。刚毅木讷与仁相近,学仁可由这四者学起。

    仁源于德,德源于道,有道德的仁人只做道德之事,该言时言,时机不对就讷,就像孔子。

    唐老师好:剛毅木訥近仁又是怎麼回事?不是有德者必有言嗎?

          海燕:答:老师好!受学长们启发,末学试着回答问题,请老师们指正批评。

          有德者必有言,指有德者说的话必是有益之言,非巧言。而有德者必知言行须一致,因此他们往往“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言之不出是因“耻躬之不逮也”,忧言过其行,故讲究“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的讷言,是君子的美德,是对那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者的警示和镜鉴。

          除上述重在行动的一个面向,学生也想到颜回听课,孔子称他“不违如愚”,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此处,听课的颜回看似“木讷”,没有回应,实则法喜充满,待内化所学内涵后更好地说与师兄弟听,可谓立己立人。如此表现可称为“讷近仁”吗?请老师指正

    唐老师:

    有德者必有言 : 佛經講的辯才無礙,就是以智慧為本質,當你道理想得通達〈 是能斷煩惱及能入世的能力〉,自然在語言語彙的表達上会順暢〈 韓非是例外〉, 或著書立說會寫的明白。當你道理想的不同達,要用言語表敘必然會有障礙 ( 著書立說一樣)。

    有言者不必有德: 我們台灣媒體上,那些名嘴分析事情來頭頭是道, 大抵是自私自利的多,責人的多, 一旦用他做官,推責任的功夫是一流的,过失推给別人的能力也是一流的, 這也是大學上所說的昏德( 與明德一樣厲害, 少正卯就是這一類的人物)。

    從言語表達得清楚及著書立说判斷他是有德、無德那是最厲害的眼力。 君子跟小人極難分辨的也是在這裡。 都很有邏輯性都架構井然。

    至於剛毅木訥近仁: 無欲的人接近仁,有恆心的人也接近仁,凡事不隨便承諾的人也接近仁。 它的理由到這一章的時候再說。 隨喜大家的發言,如果沒有意見我們下一章。

    一个字能讲多少事情呢?可能是传达一种情绪,或者表达一种看法、一时的心境、某种状况。但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用来终身奉行呢?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四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解释】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依之而行?孔子回答:大概是“恕”吧!所谓恕就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都受不了了,强加在别人身上,他又如何受得了?

    【章旨】

    此章是孔子以恕道教子贡,使其能以推己及人为入道之下手功夫。

    可以这样理解吗——恕道是愿意将心比心的一种心态,是任何人都可行的,并不是非得比别人高才能行恕道,而是说了解他人之下的恕道是才是圆满的,在勉强到自然中,将心比心趋于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是的,第一步就是自己不舒服的感覺抓住,就不要讓別人有這樣不舒服的感觉。第二步如何替自己著想觉受抓住,就是如何替別人著想的觉受。 第三部就是秋蓮老師所說的, 还要對對方的心態有所了解,否則有時候反而是造成對方的困擾。

    古書麻煩在少文攝多义,還要經過不斷的推演,才能完整的了解文裏的意思。

    若其他善友沒有問題,我們就下一章?

    大家好,今天这一章论语很有趣,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如果让您选一个字当座右铭,您会选哪个字呢?为什么?

    2.孔子提倡仁,孝弟是仁之本,为什么终身奉行的字不是仁、孝或者弟?

    3.为何恕字可以终身奉行?难道没有比恕更高的境界?这不是画地自限吗?

    苏毅:老师好,学生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让您选一个字当座右铭,您会选哪个字呢?为什么?

    我选“恒”字,因为‘’人而无恒,或承之羞‘’,没有恒心,终将一事无成,不论学什么都要有恒心,要恒常的坚持下去,如钻木取火,在火没有生起前停下来,前面的功夫就白下了,当然学习要有明师教导,然后你又肯下功夫,花‘’一万个小时‘’,也会小有所获。

    2.孔子提倡仁,孝弟是仁之本,为什么终身奉行的字不是仁、孝或者弟?

    仁很难达到,孔子只认可颜回三月不违仁心,恕是仁的前方便,就将心比心这一点来讲,二者是相通的,只是恕道是不烦恼他人,而仁道是想让他人得到快乐,如果恕都做不到,还让他人烦恼,你又怎能让他人得到快乐呢?

    孝悌是仁之本是说,要让大众得到快乐,先从让自己的父母快乐做起,这是一个次第,也是一个最好的下手处。而恕道是通各种品德的,如我不想孩子对我不孝,那我就不能对父母不孝,对兄弟,朋友,夫妻,上下级等都可以用恕道去贯穿。

    所以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

    3.为何恕字可以终身奉行?难道没有比恕更高的境界?这不是画地自限吗?

    第一,恕道如前所述,通各种品德,又是仁道的前方便,也是和谐之道,非常重要;第二,恕道不容易做到,即便是对子贡,孔子都说非尔所及也,所以要终身奉行。

    就入世来论,仁道比恕道更高,但要先从恕做起,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曾子答门弟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只是大家先要做道的,然后再谈仁,以及形而上,并非画地自限,就好比小学都没读,就直接想上大学,是不切实际的。

    以上拙见,还请老师指正[抱拳]

    时哉老师:@蘇毅感谢您精彩的回答与分享。恕道可以终身奉行,因为无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任何品德,都可以透过这样的同理心去推动。仁是全德,由恕至仁,是最好的方便。

    说到选一个字当座右铭,此处就选“忍”字,来呼应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这一章《论语》。

    与人交往时,毁谤人大可不必,赞美人也要名符其实,可是怎么做才能称赞得恰到好处呢?孔子这样说: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五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对于人,不毁谤谁,也不称誉谁。如果对某人有所赞美,也是经过考察试验才会有所赞誉。春秋时代风俗虽恶,但一般人民与夏商周三代的人民,同样是人类,三代人君治理人民,是以直道来治,不耍心机与手段,所以风气很好,人皆向善,春秋人民当然也可以用直道教化他们向善。

    【章旨】

    此章明正直之道要紧,无论修己安人,都要切实守持。

    秋莲:

    老师好,学生试答今日问题,请老师批评指导:

    1.如有所譽必有所试,那是不是如有所毁也必有所试?

    答:首先,尽量不要毁(批评)人,尤其是不要因为个人情绪批评人。如果是为了教化提升他人或者做好公家事情、导正风俗的需要,而要批评人,必须如誉人一样,要有所试。

    2.那要怎麼试呢?

    答:如有所试,是要用事实来说话。事实也是不容易看清的,考察事迹的方法,如孔子所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他眼下的言行和过往长期的表现,以及他办完事后的心态等,由近及远去观察他的心性、能力。如有不足的,批评时就事论事。

    3.別人如果這樣试我們,會不會心裡不舒服? 不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

    答:这个试更多的是日用平常的观察,人的每个言行都是被人观察的对象,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谈不上舒不舒服。当然也有为特别的任务而需要专门的考验的,这也是完成目标、旅行职责所需要,对于被考验的人来说是历练的机会,如果觉得不舒服、不愿意正说明你不合适。想舒服这是人心,但什么是舒服,对于见地不同的人,舒服的定义也不同。恕道需要智慧来指导,如果我的不欲,是不想往善道走,我的欲是造恶,那这个舒服感就是堕落的开始,不能随顺这种舒服感。

    4.有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跟這一章不是衝突嗎?

    答:并不冲突。“试”在用前。用人前要先考察,考察认定了就不要再怀疑,要放手让人去做事。如果考察中犹疑不决,觉得有问题的人就不要用他。

    立新:老师好,学生试答老师的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1、 如有所譽必有所试,那是不是如有所毁也必有所试?答:要隐恶扬善,既使别人有不对的地方,要婉转相劝。

    2、 那要怎麼试呢?

    3、 別人如果這樣试我們,會不會心裡不舒服? 不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答;别人对我们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们对别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有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跟這一章不是衝突嗎?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说经过考证之后再用人,要这样。

    唐老师:

    毁谁譽谁都未必好,尤其是得罪小人或者是壞亂風氣(隱惡揚善真正的講法 就是避免好人學壞), 既使是君子也會因此而疏遠。譽或是可以 ,但是要聽其言觀其行, 避免妄讚,幫他宣傳,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過患。

    這裡的譽還特別講要有所试,就是要举事實證明。

    例如孔子在論語裡面譽管仲也是舉出事实來,你要讚歎他的人品或是蓋棺論定,很難的!論仁,只顏回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嗎,不是嗎?

    責人往往是用在当面的勸諫,而不是後面的毁谤。子貢谤人,孔子說我則不暇。就算当面劝諫,也是點到為止,或者意在言外。观孔子對季康子之言,可知。

    別人要用我們,也是因为有事功,所謂無功不受祿,這是對的,这到哪裡都一樣。孔子也是經過中都宰的歷練才作到大司寇。

    至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還是經過考核之後,才需要這樣的態度。剛開始還是要试试他的。

    隨喜善友們所說。首先,他人在受毁譽的時候,我們要參考,因為毁他,他未必坏,譽他,他未必好。就如子貢問一鄉之人皆好之何如?一鄉之人皆惡之何如?但本章更說君子要毁譽他人的時候,是用什麼心態跟做法?

    誰毁誰譽是毁谁譽谁?請注意他的活口氣。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不懂的时候不要装懂,谦虚求教,才能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六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字词解释】

    今:孔子晚年。

    亡:音义同“无”。

    【白话解释】

    解一

    孔子说:我还能及时见到掌管史书的官,遇见书中有疑问的字,则悬而缺疑,等待能知的人。就好比有马的人,若自己不能调御驯服,则借请善于调理马的人调御。从前还曾见过有那样的人,但到了今日已经没有了。

    这是孔子感叹在他晚年时代,史官多妄加穿凿,有马不能调御的人,不肯虚心请人调御,形容世俗多有无知妄作之徒。

    解二

    孔子说:古时候的字我还有没见到的,例如有些古话是会说不会写,则悬而缺疑,等待能知的人,不可妄作聪明填上。就好比有马的人,若自己不能调御驯服,则借请善于调理马的人调御。从前还曾见过有那样的人,但到了今日已经没有了。

    这是孔子感叹在他晚年时代,史官多妄加穿凿,有马不能调御的人,不肯虚心请人调御,形容世俗多有无知妄作之徒。

    【章旨】

    此章疾时人多穿凿也,亦可引申为办事要请内行人,不可自己不懂装懂,否则出乱子。

    大家好,今天的论语不知道大家读了有什么感想呢?与大家交流。

    请问史之阙文,跟有马者借人乘之,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马是比喻,或者有另外的意思?

    丽金:唐老师好!下午课后针对老师今天提出的问题,经与几位学长们一起讨论,学生试整理回答如下,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1.古書在当時也容易偽造,而且會加上自己的看法在古書裏, 這時候我們怎麼知道出來的不同的古書,哪一個是對的?

    答:第一问是问如何抉择古书,不同的古书记载的“事实”可能会相冲突,这样结论也自然不同。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抉择,如何判断哪个是对的。 首先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进行考查、考证、考究。不止要读史书,还要参考《实录》、《通史》、历代《奏议》、《帝王起居注》等具体的史料,这是一个群书互证的方法,可以由此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博古通今。其次应也可以从语法规律、音韵方面去甄别。一个时代有其特定的属辞造句习惯,无知妄作者随意添加,改动,语气以及上下文语境就不通了。当然,一切都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经典提高见地,增长见识,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识事务。再者还要通达人情世故,了解因果变化,从而协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实在不懂如何抉择时,应多去看看正知见的大德如雪公是怎么抉择的。

    2.像古画一样,有些古书也是伪造的。现代考古出来的古书跟市面流通的古籍可能会有相悖的地方,又该怎么分辨呢?

    答:末学以为,遇到考古新证据时,也还是要审慎的去辨别,不轻易的推翻或固守目前流通的古籍。很多古籍诞生的时代,是没有纸张的时代,竹简等保存不易,而且经过了焚书坑儒等破坏古书的事件,很多古书其实是后人背下来再成书的。即使是古墓挖掘的,未必就是真本。极端情况下也出现后伪造古籍或古物等考古发现的。

    3.請問看這一章有什麼關係? 走入時代這一章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答:这一章说的是治学,不过延伸来说,不仅用于治学,办一切事都如此,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懂就要承认不懂,承认不懂还不够,还要虚心请教内行人,才能进步。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毕竟生而知之者,少之又少,所以大部人都是要通过不断的求学才能做到知之。所以要多请教有学识,有内涵,有见地,有传承的人,亲近师友,切磋琢磨,方能不断精进。。

    “忍”是胸中博弘的器局,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拜将,张良忍于取鞋,终有封侯之荣。对于花言巧语要忍,否则败乱自己的涵养;对于小利小害要忍,否则败乱远大的谋略。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白话解释】

    孔子说:能够把无理说得有理,而且动听,这种花言巧语足以惑乱人心,引正入邪。其次无论对人对事,如果在小处不能忍耐,例如脸色不好看,言词冒犯他,如此与人结仇,若他为了出一口气不顾一切,便会破坏你的大事。

    【章旨】

    此章戒人慎言忍事也。

    唐老师:

    我們人生處處充滿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形象,能不能舉出兩三個?

    1、巧言在什麼情況下不亂德?

    2、 小不忍則亂大謀還有哪些可以解釋的?

    秋莲:老师好,学生试答今日的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也期待其他学长的精彩回答。

    1.出于私心的花言巧语足以惑乱人心、混淆视听、败坏风气。但若是为了淳厚风气的需要,而善巧甚至说谎言,并不会乱德,比如孔子答昭公知礼乎,比如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而隐瞒病情等。

    2.小不忍则乱大谋除了忍耐这一个解释之外,是否还可做忍心解释?如朱子所言,小处不能忍耐,即匹夫之勇,小处不能忍心,便是妇人之仁。这两者皆能乱大谋。

    这两者皆不乏例子。

    从忍耐这个解释来说:古有韩信忍胯下之辱而有后来的封侯拜将、越王勾践忍辱保身而成春秋五霸之一;反之,项羽因为颜面不肯过江东,彻底没了翻盘的机会。在我们身边,因为一时之忿,而惹祸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去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从不忍之心这个角度来说,慈母多败儿,例子也是不胜枚举。还举最近轰动全国的云南孙小果案。孙母一味纵容儿子的胡作非为,结果反而害了自己和儿子。

    郑惠:小不谋则乱大谋,《弟子规》里的「谨」的要求,都是从小处谋之,良好习惯是成大事的基础,不好的小习惯,让我们不知不觉失去机会或败事还不自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都是说成大事从小处谋,从小事积累,从小时培养。不谋,不成大事还乱事。

    学习也是,每次都「曰如之何如之何」,否则圣人都「不知如之何」。

    和和:学生也试答一下今天的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

    1、巧言在善意的情况下不乱德。就像古时候的老莱子,为了哄父母开心,自己一把年纪还穿上花衣服装成顽童的样子撒欢,甚至在地上打滚哄得父母乐不可支。还有为了国家安定,用一些善巧的外交言语,比如子贡不负孔子所望,出使各国,十年之中,五国有变,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2、小不忍则乱大谋

    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去年重庆公交车坠江案。还有为了几句话不对劲就出人命案的新闻屡见不鲜。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忍受不了孩子的一些瑕疵,整天唠叨埋怨指责,前不久发生了十七岁孩子跳江事件,这是不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呢?

    海燕:老师好,学生也试答下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

    1.巧言在什麼情況下不亂德?

    答:善意的巧言不乱德,是否还可以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呢?若对方在某一方面较自卑,可适当运用一些巧言加以肯定与鼓励(非夸张与戴高帽),促进他努力前进,由小目标的诸个达成最终达至大目标。这种方法也常见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当然,在进步的过程中,此度还须好好把握,在其渐渐自信后,也应说明不足之处,实事求是,只有如此,才是真正地为他人着想。因而巧言若要不乱德,则应讲究动机与做法。

    2.小不忍則亂大謀還有哪些可以解釋的?

    答:小不忍则乱大谋,世间冲突往往因争而起,若各自退让即海阔天空,二位学长由古至今谈得详细。这一点若从个人的学习与做事来看,是否可以认为,如果无法忍耐中途所遇困难,没有恒心与毅力去克服它们,半途而废便会致学习、事业不成,甚至退转得厉害,还谈何作为?因而,学习须坚持,须善始善终,谋事亦如此,甚至交友也是这般,若因对方的一些小瑕疵而断绝友情,那就是实实在在地伤人伤己了。

    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結合自己來說呢?

    1956年的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结果表示,比例上大约四分之三的人,在意见不一致时,都会选择跟从多数人的看法,即便多数人看法错误。想要挽救这种盲从多数人的问题,就是要有保持理性的关键人物,适时地表达出正确观点。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字词解释】

    恶:厌恶。

    好:音同“号”,喜好。

    【白话解释】

    孔子说:如果大家都讨厌某人,某人不一定可恶,或许是特立不群,为众人所恶,或许是具远见之人为俗人所恶,自古英雄不得意时,大家看不起,所以不是依众意来定自己的好恶,必须考察某人确实可恶,然后才讨厌他。如果大家都喜欢某人,某人也不一定可好,但不是说你偏要讨厌他,而是必须考察,或许是好结党营私,假公济私,而为同党所好,或是骑墙派君子与小人两边讨好,必须考察某人确实可好,然后才喜欢他。

    【章旨】

    此章论如何知人,不能盲从,要进行考察。

    《中庸》上说不可须臾离也的道,有待你我的学习与发扬。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九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白话解释】

    孔子说:道在人的身上,由人才能彰显道的价值,并将道弘传,道不能自己起作用,必须藉由人领悟实践,才能发挥道的价值。

    【章旨】

    孔子论弘道的责任在人。

    时哉:大家好,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中庸》说率性之谓道,《论语》也说要志于道,《大学》中有大学之道。这样看来,“道”是儒家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指导纲领。请问到底什么是道呢?人要怎么弘道?

    苏毅:老师好!学生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中庸》说率性之谓道,《论语》也说要志于道,《大学》中有大学之道。这样看来,“道”是儒家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指导纲领。请问到底什么是道呢?人要怎么弘道?

    道包括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出世之道所学习的是,通达万物都是因缘与观待而生,由此观念而不起执着,超越境界系缚,令烦恼无从生起,因此称有圣贤之智,也是中庸里面的“中”,大学里的“明德”,论语中的‘’据于德‘’;入世之道,以仁心来摄持各种才艺,利益大众,就是论语中的“依于仁,游于艺”,大学中的“亲民”,所达到的成效就是中庸里的“和”。

    人要弘道,道在人身,身而无道,何道可弘?所以关键在人,先要跟随有道的老师用功学习,在这当中以文会友,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侪,组成团队共同学习切磋,共办文化事业。其中关键是自己要真正有心于内圣外王之道,克己复礼,能够约束自己,对治自己的烦恼,在礼上又有讲究,懂得和谐之道,这些都要学懂学通,才有可能弘道。还要观待外部环境,时机未到时,也不要放弃,在陈蔡绝粮时,子路尚且不平,子贡也有动摇,只有颜回坚定不移,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孔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矢志不移,实在是我们效法的典范。

    以上拙见,还请老师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时哉:@蘇毅感谢您精彩的回答与分享,分析说明得很清楚。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空空如也的本体,形而下是森罗万象的缘起。本体不是在缘起之外另有本体,而是在透过智慧观察世间各种缘起相时,了达万事万物都是因缘生(例如种子灭生出苗芽)或者观待生(例如左是观待右才称为左),无自体性可得。

    以明德的智慧通达形而上的道,成为圣贤;以仁心摄持各种形而下的知识才艺,成为君子。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大纲领十分清楚,修学法不应混淆,都要靠好的老师、好的善友以及自己的恒心来完成目标,成为可弘道之人。

    立新:唐老师好!学生就老师所问的问题,将共同研讨的答案整理叙述如下:                               

    试論弘道的深淺?答:道有出世间道和世间道,出世间道即形而上的内涵,是中庸所说的中道,是大学所说的明明德,是志于道据于德,通达出世间道能破烦恼乃至通达万物的缘起;世间道是亲民,是依于仁游于艺,是能和合大众办仁心事业。依《讲要》,此处道偏于解释为出世间道,是说空空如也的体性。万法唯识,观待心识和诸因缘而生,故“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经典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但要弘道首先自己要志于学道修道,然后才能弘道。 弘道的深浅,要随类而契众生的根基而契理契机来决定说或不说,说深说浅。中人以下不可语上。  弘道的方式:弘道的方式有很多,除了言教身教等等,方式也要契时代的机,利用新时代的技术和语言等,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各种方法,来帮助弘道。    弘道的因緣:要看对方有没想学的心,好学才能成。要观察时机对象环境。比如孔子周游列国,遭遇陈蔡之厄,为弟子说性与天道 ,就是因缘具足时。            弘道的逆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逆境一定会有。逆境有大环境的认知、小人的破坏等等,还有弘道者自己的心魔。要把逆境转成顺境,克服困难,让逆境成为逆增上缘。在顺境时如果不走出舒适圈,贪于享受也会沉沦,此时顺境就变成逆境。最大的逆境是心志不坚,心要不被境转。                弘道要如何累積順缘:累积顺缘的关键是善知识,累积顺缘,要寻访珍惜好老师,好团队,要亲贤远侫、见贤思齐、对小人敬而远之。善用时间,不断提升自己,就是在累积顺缘。            如何走入時代的弘道:要契理又契机,能近取譬。善用时代的语言,现代人能理解的譬喻来弘道。学会采用微信群组、网站,视频平台等开展“情绪管理”“时间是什么”等专题讲座,契众生的因,针对性强,就是走入时代的最好弘道。

    如何尋覓弘道的人才?答:一是从零开始培育下一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靠时间和知识的累积。二是善于发现新力量。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积善缘,吸引人才来学习,从而发现新生力量。

    过失为何不愿意改呢?

    可能没发现所以没改,

    或者认为个性本如此不必改,

    为了面子不想改,

    不知道严重没动力改,

    没有人教不知道怎么改,

    没勇气改,

    甚至把过失当成功德,那当然不用改。

    这样看起来,不改过的原因很多,但不管原因为何,过失不改,犯过的坏处将永远如影随形。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三十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一个人有过失而不改,不改本身就是过失了。

    【章旨】

    此章论述对待过失的正确态度,亦即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唐老师: 断恶、修善(改过、遷善)哪個比較重要?

    秋莲:老师好!学生觉得,断恶和修善是一体的两面,都很重要。

    修善要知止恶,如果不能止恶,或者习气很重,则所修善法会一边存一边漏,像有漏的器皿一样。而断恶如果只是停留于不造恶,如儒家所说的隐士,虽然也好,但还是不够圆满。儒家的君子是抓住时机,积极地去利益世人。

    如果把断恶定义为不故意造恶,而把修善定义为不断改过失而臻于至善,则可说断恶容易,改过迁善极难,因此修学者要放心思在改过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关于老师所言断恶修善的定义学生们有迷糊的地方,还请老师仔细开解[抱拳]

    唐老师:诚如上述, 惡一般是指損人利己,善一般是指利他。但一般說的断惡修善的惡較寬泛,可以指罪或過 ,所以断恶修善也包括了改過遷善。 

    1、 断惡比較重要,尚書说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2、 修善比較重要,因為一般說將功補過(罪) 可見 只有功才能夠補罪過。 忏悔業障(改过或忏罪)喻如很鹹的水,要除去鹹味,談何容易?很甜的水,要除去甜味,談何容易? 只要把它們倒在大河中,鹹跟甜味都不見了。

    所以到底改過比較重要,還是修善比較重要?

    很歡喜诸位善友表達意見, 誠如所言,沒有改過而修善,這個善是雜毒善。 然雲谷大師給了凡先生的功過格,不是改過而是以功補過, 改過有時會讓人改到信心丧失,因為有時根本不是過的對手。佛門的布施是要除悭貪,但很多人的布施只是結善緣,要叫他除慳成就捨心,談何容易。

    所以不管怎麼說,或者是善恶一體兩面,或者是未論行善先须改過, 都對。 有時行善(包括能力充實)對自己肯定,也對自己有信心, 很想改變自己, 那種魄力就是改過的魄力。

    總之入道多門, 不一定。 就我自己來論,如果我只專精於改過,我到現在可能已經走不下去了, 越改越多,不知該怎麼辦! 一個念頭只理会善的那一邊, 也是另外一種可以參考的修學法。

    研究某一个道理,白天忘了吃,晚上睡不着觉,还是没有答案,该怎么办呢?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曾经对某个道理研究,发愤起来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独自寻思,但没有获益,还不如读书求学好。

    【章旨】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章特指只思不学无益。

    唐老师:

    本章強調學很重要,但要用什麼心学?学什麼?學的方法?看到目標的学?有恆心的學?熱情的學?遇到障礙不退的學?都是我們在學時要講究的。 如果沒有問題 ,論语我們下一章。

    君子为何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为谋道者,人生有无限的可能;谋食者,一身只是用来填饱肚皮而已,十分可惜。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白话解释】

    一个有抱负的读书人,所图的是道的学习与弘扬,为终生的目的,而不应当以营求衣食俸禄为目标。若谋自己之食而耕,乃因他的心中惟恐不耕而受饥饿之苦,其实他的心已在食,不在道了。然而这位读书人求道,当然要求学,如果志不在道,只在求学,则求学的目的只在得俸禄,就是把俸禄放在心中。一位君子只会忧虑道是否存在,所以会去卫道弘道使道常在人间。绝不忧愁自己是否贫困,所以心中不会以谋食为目的。

    【观点】

    一个有抱负的读书人,所图的是道的学习与弘扬,因为道最要紧,个人无道不能修身,家若无道不能齐家,天下无道若久,则必天下大乱。

    【章旨】

    此章孔子勉人谋道,不必忧贫。君子应当专心求道,不要顾虑自己的生活问题。

    时哉:以下《论语》问题与大家交流:

    本章孔子说“耕也,馁在其中矣”,作为一个君子,难道连耕作求温饱都不行吗?该如何理解这一段话?

    和和:@王志燕末学试着说说,请老师学长们指导。[抱拳]末学浅见,君子也要吃饭,也要和合五伦关系。只是君子求温饱的目的是为了学道。而世俗之人学习是为了求温饱,目的不同。孔子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云谷禅师也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看来君子并非不求温饱,只是不向外求而已。有了充实的内涵和好的德行,何愁衣食住行。不患人知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不求食,一心向道,但是食会来求君子。所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苏毅:老师好!诸位学长好!末学也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本章孔子说“耕也,馁在其中矣”,作为一个君子,难道连耕作求温饱都不行吗?该如何理解这一段话?

    首先,君子的志向是志于内圣外王的大道,通过办政治与办教育利益大众,这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政治是各行业的保障,教育为各业培养人才,特别是从经典教育中开启见地,成为各学科的中心思想。至于从事农业,并不是入世的君子最要考虑的,所以樊迟请学稼圃,孔子不赞同。

    其次,耕种只求个人温饱是不足取的,但如果耕种如诸葛亮那样只是暂时的权宜,避世以待天时,隐居以求其志;或者今天种植有机作物,让团体有健康食品,维持身体良好运行,以利更好学习大道;或者如舜耕历山,而使耕者皆让畔,影响风气,使人们礼让,这种耕也是可取的。

    君子之耕也在道,小人之耕也离道。

    以上拙见,还请老师诸位学长指正[抱拳]

    付茂旭:学生也尝试回答上面学长的提问:

    学生认为,“耕也,馁在其中矣”应放在整个语境中理解。此为对君子而言,“谋道”与“谋食”何者为重的问题。君子即使专事于谋食,如耕作,也会因天灾人祸等不可控因素出现饿馁之时。而学道,“志于道”,亦可凭此得到俸禄而长养自身。两相比较,“谋食”者,心心念念都在衣食住行上,学道只是娱乐消遣,恐难学有所成,故其格局、事业乃至仁心、智慧上的成就都比较有限。“谋道”者,心心念念在学道上,箪食瓢饮,健康糊口即可,饭疏食饮水,亦有体道之乐,随着学道的深入,其格局、事业、仁心、智慧自能增长广大,无可限量。故“谋食”不如“谋道”。

    同时“谋道”也不应只务虚。明清多有喜欢掉书袋,却没有丁点谋生本领的书呆子,一生专事科举,一事无成。孔子贫时尚且当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局局长等职位,也就说“谋道”的同时,还是需要糊口。只是心心念念放在“食”,以至于“谋”的地步,就不是君子所为了。所以樊迟问稼、问圃,孔子斥以“小人”。子路穿着破袄与穿着皮衣的公子哥站在一块而不以为耻,孔子赞许他。

    君子之道深远,不可以小事了知其能力,就像老虎无法承担捕鼠的任务,无损虎的威猛。

    时哉老师:谢谢大家精彩的交流,获益良多。

    如《讲要》所说,“耕也,馁在其中矣”,“中”字是说君子的心中。如果君子心中惟恐不耕而受饥馁之苦,如此用心就不在道上,那求道也难成。所以并不是不能去耕作求温饱,而是自己“心中真正在意的事情”,是温饱呢?还是道呢?

    孔子求道、颜子求道,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虽然有饥馁的苦逼迫,但是不改其乐,甚至乐在其中,所乐的是得道。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所以用心在道上的君子,不会为了害怕饥馁而耕,因为得道之乐是真乐。因为心不在道上,求道也难成。又因为只有得道才能承办利益大众的事业。

    唐老师:很多人都是因為食與貧不了關,所以退转。我們謀道不謀食不憂貧,但要不要替這些人惟微的人谋一下,以防他們退轉?我人才上來也是道心惟微,在食與贫過不了關,我们還會繼續学下去嗎 ?

    秋蓮老師各位善友大家好,刚開始学正法的人,你叫他不為食不為生活這是不可能的,10個人有9個人過不了關。

    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門裡面也不過是他跟原憲、公晳哀几人而已。 孔子說的向道心是長成這個樣子,但實際通過考驗的,就是他們這幾個人。 子路也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不覺得羞恥。 這不妨害他們出將入相, 只不過他們人生重點是擺在學習,擺在充實, 能力的提升是用來利益有情的。

    這種人在哪裡都是人才,在哪裡都是真正的领導者, 在哪裡都是被众星拱月的善知識,在哪裡都是大家环繞的北辰。

    孔子過世為什麼分成8大派各奔前程,就是因為沒有顏回,若顏回還在,大家依然组成團隊。 聰明的人難道不知道組成團隊勝於個人的努力嗎?但沒有這樣的人才,是凝聚不了大家的團結。

    人各有志,被衣食所困的,那也只能隨顺於他,不被衣食生话所困的努力與充實,他後面的成果 是可觀的,但他必須耐得住寂寞跟孤獨, 小不忍則亂大謀,不是嗎?但過程中還是要跟大家結善緣,要重視利他!

    感恩老师谆谆教导团队和合真的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如何,充实自己才是王道。见地和能力提升了才能真正利他!

    煮熟的鸭子会飞走吗?

    许多关键没有掌握好,就会飞走。

    本章孔子所谈到的每一步重点,在许多事务上,都可以作为宝贵的参考。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字词解释】

    知:音义同“智”,智力。

    之:代指天下或国家。

    【白话解释】

    孔子说:智力能得天下,或得国家,若不能以仁心来守住国家官位,虽得天下或国家,但必将丧失天下或国家。自古开国用强暴手段,却必须逆得而顺守,须以仁政才能守得住。

    以智力得到天下或国家,又能以仁心来守住,但是不能以温和的脸色恭敬的容貌态度面临民众,则不得人民尊敬。

    以智力得到天下或国家,能以仁心守住,更能以庄重的态度面临民众,但若行动不合礼,仍未尽善。例如恭敬虽好,但恭而无礼则徒增劳苦。

    【章旨】

    此章论居官临民之法也。

    大家好,关于知及之章,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仁为何能守国?守国不是要靠武力吗?

    庄以莅之有何好处?

    动之以礼有何好处呢?

    苏毅:老师好!学生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仁为何能守国?守国不是要靠武力吗?

    为政者的仁就是行仁政,行仁政包括有利益百姓的心态,利益百姓的政策,能够以身作则,任用有公心德才兼备的大臣,懂得经营淳厚的风气,等等。这些都讲究,国家自然能够长治久安。当然必要的武备也是要有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以讲足食、足兵、民信,可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不施行仁政,虽有强大武力也很快败亡,如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然不行仁政而行暴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皆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再如隋炀帝滥用民力,致使隋朝二世而亡。可见仁政才是守国之道。

    庄以莅之有何好处?

    临之以庄则敬,行仁政会得到百姓爱戴,可是要想把政策顺利推行,让大臣和百姓当回事,还要庄重有威仪,容止可观,这样才能让人又爱又敬。

    动之以礼有何好处呢?

    行仁政要依礼而行,才能很好的推行下去,如使大臣要以礼,大臣才能事君以忠,尽心尽力去办,进退礼仪能够作为百姓的标准,百姓才能效法愿意遵从。

    以上浅见拙识,还请老师及诸位学长指正[抱拳

    时哉:]@蘇毅谢谢您这们好的分享。

    仁可避免祸起萧墙之内。

    庄重可以增进凝聚力。

    礼是人情世故的通达。

    和和:感恩唐老师悉心指导启发学生试答老师今天的问题:

    1、有很多的事業要靠有能力去維持,不一定要仁,他也不是維持的好好的嗎?

    答:无论是治国或者是经营企业如果没有仁德为内涵,那可能就是以利益为纽带。孟子对梁惠王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试看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就知道,凡是短命王朝或者朝代衰败的时候都是因为少了仁心仁政。每天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公司或企业倒闭,而经营之神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先生,他的成功奥秘或许可用“以为人本“四个字概括。他顾客至上的精神及重视员工身心安康幸福的做法不就是仁义而已矣吗?当然成功仅仅有仁心是不够的,但是一个有仁心的人,他一定会充实自己,提升能力,或者他会懂得团结有仁心有能力的君子一起办事业。

    2、 维持事業或作领導人跟大家打成一片,不是很好嗎, 何必要莊跟大家保持距離?

    答:领导人跟下属之间在办公事的时候要维持庄重的形象,因为他代表的是国家或者说是公家的形象。所以孔子说,使民敬忠以劝的方法是: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 用礼文謅謅的,反而有些質地很好的,他未必有這個礼, 反而跟他們有距離,不能同一陣線,不是也很可惜嗎?

    答:礼是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也是维持五伦关系的纽带,否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以上请老师学长们指导/p>

    秋莲:老师好!学生也来试答昨日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抱拳]

    1、有很多的事業要靠有能力去維持,不一定要仁,他也不是維持的好好的嗎?

    答:做事业要有能力,但不是有能力就够了。领导人如果没有仁,眼前貌似红火,其实败亡迹象早显,事业必不长久。君(领导)无仁心,臣子(下属)难忠。再厉害的君王,如果成了“独夫”,则小人近、君子远、人民叛,事业必很快崩坏,如秦二世而亡。

    2、 维持事業或作领導人跟大家打成一片,不是很好嗎, 何必要莊跟大家保持距離?

    答:人性的特点就是近则不逊或者说容易狎昵。庄重才能赢得尊重,过分的亲近就会没大没小,没有敬意,政令难以贯彻下去。

    3、 用礼文謅謅的,反而有些質地很好的,他未必有這個礼, 反而跟他們有距離,不能同一陣線,不是也很可惜嗎?

    答:动之以礼,并不是说要讲究繁文缛节。礼是人情世故,是适当的距离,是为人着想。在通达礼的本质的基础上,礼的形式是活泼的。未必有礼的人就不能跟朴质无文之人打交道。但是这个活泼也不是把自己的言行特意搞成跟乡野之人一样无文。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四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志量宏远不可用小事来测知他的能耐,然而他的器识可以接受重大任务。例如管仲不为公子纠死,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是不可小知而可大受的形象。小人之道浅近,或在世俗忙碌,或追求名利,有些办事能力与才华,可以小事、小才能、小技艺见到他的能力,然而无法为国为民担当大任,即使承担小位也不行。

    【章旨】

    孔子论对君子小人任使方法不同。或此言观人之法。

    时哉:大家好,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孔子说他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当过乘田管牛羊,也当委吏管粮仓,这类都是小职务,而且君子也不限于一器一用,对于小事应该也能够做得很好,为何此处说君子不可小知?

    和和:老师好,学长们好!末学试着回答以下问题,请老师学长们指正:

    孔子说他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当过乘田管牛羊,也当委吏管粮仓,这类都是小职务,而且君子也不限于一器一用,对于小事应该也能够做得很好,为何此处说君子不可小知?

    答:不可小知是说不要以小知来测度和衡量君子。君子心量宏大,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不拘小节。孔子虽然因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孔子也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因为多能与修道及治国平天下没有关系。能否志于大道的学习和推展,能否为国为民担当重任才是衡量君子的标准。所以不要以能否小知来衡量君子。

    时哉:@冯韵吕[强]

    君子可多能,也可能不多能,但必有大成之量。若以小善责之,君子或许将被置于无用之地。但大受之材也要有伯樂才能识之。

    唐老师:這一章不是與君子不器有矛盾嗎?今日之下沒有小知做不了事,得不到別人的信任與器重,還談什麼推展君子之道的大受嗎?

    秋莲:学生也来说说鄙见,请老师批评指正:

    1.這一章不是與君子不器有矛盾嗎?

    答:学生以为此章与“君子不器”并无矛盾。

    君子不器,是说君子的心量上是志于道而依于仁,因此会去博学多闻,而且只要是行仁,不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去做,不会不拘泥于一器一用。这并不是说君子一定多能,君子可能多能如孔子,也可能某些小事做不好或者有瑕疵,但在利益民族等的大业上却发挥大用,如管仲。因此说“君子不可小知”与“君子不器”并不矛盾。

    2.今日之下沒有小知做不了事,得不到別人的信任與器重,還談什麼推展君子之道的大受嗎?

    答:是的,一般人都是从小事上去观察,,往往多才艺者易被“知“”,获得施展的机会和空间。可是有句话叫“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多才者虽可小知,可若无器识,很可能把事情办砸,与推展大道事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例如韵吕学长所举的宋徽宗。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君子的重点要放在大道上,努力的充实自己。与此同时,也可以因应时代的变化,用合宜、不违背道的方式,包括可以借一些小事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内涵。如果实在还是没有伯乐发现自己,君子会知道此乃天命,也就“人不知而不愠”了。

    家里缺水了!煮饭没火了!这可真让人着急。

    生活中少了仁道,你会觉得紧张吗?

    水跟火是人民生存所必需,孔子说,仁道也是如此,而且更甚于水火。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五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人民对于仁的需要,胜过于水跟火。水火及一切的能源,虽然是人生不可少的两件东西,即如世间赖以为生的饮食,若无水火则成办不了。虽然民生日用之间,水火是最切身之物,但仁道更切用于人生。我曾经见到赴水火而死的,因为水会淹死人,火会烧死人,却没见过赴仁而死的,仁是彼此互爱互助,有百利而无一害。

    【章旨】

    此章劝人行仁道,是人生莫大的急务。

    大家好,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仁的重要性真的有勝过水跟火吗?没有水大概7天就活不了,缺乏仁心,不也活得好好的?

    2.志士仁人,杀身成仁的时候,是不是蹈仁而死呢?

    苏毅:老师好!学生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仁的重要性真的有勝过水跟火吗?没有水大概7天就活不了,缺乏仁心,不也活得好好的?

    仁是全德,是有利于人,水火无情,水火自己并不能具备利或害,既可利人,也可害人,要观待是否有仁心,才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所以仁的重要性是水火所不能比的。

    为政者缺乏仁心,百姓水深火热,百姓缺乏仁心,五伦关系难以协调,如此怎能说活的好好的呢?

    2.志士仁人,杀身成仁的时候,是不是蹈仁而死呢?

    水火有致人死亡的作用,而仁是利益人,是无害的。志士仁人杀身成仁,不是仁杀身,杀身的是水火等无情或者坏人,而且杀身成仁是他们为了利益他人或大众,在某种时机下所做的选择,是以死而成就仁,求人得仁,因此他们是无怨的,这与不幸被水火所害是不同的。

    以上拙见,还请老师及诸位学长指正[抱拳]

    英萍:学生学识有限,仅对第一个问题试答,请老师们指正。[抱拳]

    1.仁的重要性真的有勝过水跟火吗?没有水大概7天就活不了,缺乏仁心,不也活得好好的?

    人要生存下去,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缺水7天就活不了。但是人又区别于一般生存的动物。人不仅要生存,更要好好地生活。三才者,天地人,人立于天地之间,更要担当起下学而上达的使命。人者,仁也。“人”“仁”本是互通。有了利他之心,人活着才有价值可言。要不只能是空背着一副皮囊虚度一生。

    赖源文:後學於上作此蔽見,希望老師們指正。

    志者,修道之心,在內不在外。內則仁義,外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智士所求內達,故不會動於身外衣食住行;隨機而為,志於強化世間 趨於道心。

    时哉:看到大家精彩的交流,收获很多。[抱拳]

    哀莫大于心死,身死次之。无水火害身,无仁则失其心。生命重要的是他的厚度,不是他的长度,刻薄的人长寿,不见人喜;仁者早夭,带给人们无限的感伤与缅怀,仁心的价值,怎么会是水火能够比拟的呢。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仁是大善,豈有行仁受殃而死之理。如《讲要》所说,行仁有利无害。

    另外延伸而论,"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死亡是君子心安理得之时,反之对于小人来说,则万事皆休。古注以为蹈仁者身死而心不死。曾子临命终时所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或许可以让我们对此有一些体悟吧

    唐老师: 本章水火太重要了,未來各國的水資源对他的存在很重要,是他生存的命脈,不小心就會引發水資源大戰 。

    另外火就是能源,也是國家生存的資源,是國力強大的因素之一。 爭奪能源也是未來世界引發戰爭的隱憂。

    仁的重要性真的超過它們嗎,君子很多的想法會不會太迂腐了?

    其次君子需要仁的觉受,可不可以由本章找到?

    秋莲:老师好,学生也试答仁与水火的问题,请老师批评指正:

    1. 说仁的重要性超过水火,这是圣人君子孔子的体悟。这个体悟是求学者必须去追求的。孔子并不是不承认水资源和石油等能源的重要性,他们是民生必需品。可是正因为没有仁心的摄持,才会发生因水火这些生存必须能源的争夺。水火可以让人生存,但若无仁心,则反而害身。无仁心,不仅害身,还害生。

    2. 没有水火身体会死,没有仁则可能生身和慧命都没了。君子需要仁的觉受,可以从此找感觉。不过,如果不能去努力的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很难由此及彼。

    唐老师:誠如所言,老百姓如果需要仁勝過水火那該有多好, 這世界是和平的共享資源,科技的發達反而帶來人類進步的物質文明,物質文明反而是愈輔助精神文明。

    利他才是真正的出路,水火等民生物質都会用在和平的用途,用在生活安樂的用途,都用在幫助教化的用途。

    但這樣的觉受不容易生起, 如果想像仁就像水火這樣的被需要,此人已經不得了了,已經是通往君子的路上, 甚至是证得仁心的觉受,不離仁心的形象如同老百姓需要水火的那個形象, 其其庶幾乎!

    唐老师:仁心也要在世俗的大用上顯現, 水火就是大用之一, 禹稷就是在民生上發揮大用,所以禹能夠得到天子的大位,稷能夠加被後代到天子的大位, 而且享國800年。

    “让”有许多好处,可以使争者息,忿者平,怨者解,天下莫大之祸俱消于此字。但有一件事情,不让反而更好。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六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白话解释】

    孔子说:弟子侍奉师长,凡事都要谦让,但遇到有行仁之事时,便要去做,不能推让,即使当着师长也不必谦让。

    【章旨】

    此章言行仁之急也,凡仁之所在,虽师长也不须谦让。

    当仁不让于师举例:

    林娟:唐老师好!根据下午各位学长讨论,末学整理了一些例子,不知是否恰当,请老师指正!

            第一是颜回,“子在,回何敢言死”。体现了颜回“仁以为己任”对孔门传承的担当和责任;

            第二是舜和禹,在尧和舜禅位的时候,以天下国家为先,当仁不让,体现了担当和责任。

            第三是行孝,子女之于父母,在行孝方面应该当仁不让,不能推脱到兄弟姐妹那边,这是责任。

            第四是见义勇为,遇到紧急的情况或者遇到有利于团体的情况,或者有利于社会的情况,必须即时敢于承担,当仁不让。

            第五是文化传承,比如像唐老师,您。以中华文化道统传承为己任,当仁不让,尽心尽力。

    唐老师:開心大家的分享 , 很慚愧得到過贊,更努力 。

    當仁不讓於師 :1、充實自己勝过老師(弗如也, 吾與汝弗如也 )。

    2、能承命而不胆怯 (齐國大軍压境,孔子憂心,弟子們相继請命,子贡出线)。

    3、 能善巧而不愚直〈受困陳蔡 ,子贡突圍, 尋救兵以解圍)。

    4、 能傳承而不退轉(孔子過世後,能繼續傳播發揚而有八大派,。

    若在今日之下,還有很多可以套用的。 下一章

    权变是最不容易的,在看似失信的背后,却有着坚定不移的中心思想,这与为了自己利益说一套做一套,完全不同。只有立于道的人,才能有权变的智慧。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守正道,但要能变通。若是有害于君子之道的小信,则不必守。例如孔子答应阳货要出来做官;或是孺悲欲见孔子,孔子以生病的理由辞退他。这些都是孔子守正道中的权变。

    【章旨】

    此章贵正道而轻小信。

    唐老师:君子有時候最讓人誤解的就在這裡,要扮黑臉 , 要退縮或要堅持前進,忤逆众人的意思, 要忍受批評、要忍受責罵、要忍受誤會 、要忍受孤獨, 到最後 表現出來的反而是大忠、大孝、大仁、大信、大義, 但也有人不知, 一輩子就含著委曲而死, 如泰伯可謂至德焉。 請問這種心量、胸怀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秋莲:老师好!学生以为,有这种胸怀的君子,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这种境界必有超方的见地和使命感来摄持,通过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学修,立定仁心才能做到。

    唐老师:隨喜诸位善友所說的,這種君子的胸懷 ,除了讀聖賢書外 ,家世是很重要, 有這種家風第也会使子孫奮發向上,可見我們作後輩子孫的典範是很重要的。

    另外也要在小事上學習承擔,學習忍辱負重 ,學習見賢思齐, 學習成功不必在我 (讓賢讓德),這與當仁不讓於師有何不同 ?遇到大事時才會如泰伯這種胸懷。

    秋莲:老师好。学生想说说对于当仁不让于师和让贤让德(成功不必在我)的愚见:两者有同——都是为了成就利他的事业,为公之心是一样的。两者有异——根据情境而智慧地选择站出来或者隐退,让不是不承担,而是如果有更合适的人去完成仁心事业,就让更合适的人去发挥。

    范仲淹曾说:“吾遇夜就寝,即自计一日饮食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自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或不然,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

    白话的意思就是,我在夜晚就寝时,就自己合计一整天的饮食奉养费,与一天所做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奉养费与所做的事情相称,就能安然鼾声熟睡;如果不是,就整夜不能安眠,第二天一定要求使所作所为对得起俸禄。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白话解释】

    孔子说:事奉君上,应当尽力办事,不以食禄为先。不可以上班不办事,领薪水时斤斤计较。宋朝范仲淹每日反省不愧俸禄,可为典范。

    【章旨】

    此章言事君之道。

    唐老师:我怎麼知道我今天做的事,對得起我的俸祿?還是對不起我的俸祿?在私人機關老闆壓榨員工的情況下,員工還要做這樣的想法嗎?

    丽金:唐老师好!昨晚与几位学长们一起讨论下老师提的问题,学生试整理回答如下,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1.我怎麼知道我今天做的事,對得起我的俸祿?還是對不起我的俸祿?

    答:首先要看我所做的事情是否对得起自己,作为一个职场人必须要有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企业鞠躬尽瘁, 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

    其次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正如孔子说的要”敬”其事. 每一份职业都需要有职业操守的人去维护他,不仅要全力以赴、尽职尽责,更要遵守一定的做事、行事规刚,把公司的发展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对于以上两项能做到问心无愧,才对得起我的薪酬。反之,就是对不起我的薪酬。

    2.在私人機關老闆壓榨員工的情況下,員工還要做這樣的想法嗎?

    答:即使老板在有限的工资里不断压榨你, 想让你做无限的事,不论工资多少,都要尽力完成职责,自己真的努力了,收入真的太不相称的话,也才有资格和实力来跟老板协商或谈判改进。对于一个能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再加上沟通的技巧,相信多数老板会坐下跟你谈谈改进待遇的问题。当然,如果老板实在过分,不妨离去。

    老板会用你,还说明你有价值.但是不管老板的人品好不好,做的事情对不对,我们工作还是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不可以抹黑我们的职业.另外, 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慢慢积累, 多做事情并不吃亏, 反而还可以在不断的砺练中成长自己,成就自己.

    唐老师:對得起俸祿, 與辦事的能力、辦事的責任 以及協調溝通的能力、 事情的成效,在大計畫中每天有否達到應有的進展, 是否生起惱人的情緒阻礙事情的發展等等 都是反省的項目。

    質的提升量的檢驗, 都是可以自我檢討的, 現今的考核制度也都可以拿來做參考, 它既抽象又具體。

    “不管是谁都可以教”,这句话由孔子来说,可是当之无愧。他的学生有穷困如颜渊、富有如子贡、贵族如孟孙家、贫贱如原宪。鲁钝的曾参、愚笨的高柴,一位成了宗圣,一位成为了大贤,都能为官造福百姓。子路个性勇敢刚强,做事情一人兼二人份,冉有个性较为谦退,学习上曾表示感到力有未逮,他们也都成为了办政治的代表人物。在贵族垄断教育的时代,孔子开出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只要肯行束带修饰的礼节来求教,孔子没有不教的。这样的教学精神与成就,他真有资格说:“有教无类”。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卅九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解释】

    孔子说:只有一视同仁的施予教化,没有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类别。

    即只有单纯的施教,不论求教者是哪一种人,都可以教。

    【章旨】

    孔子谈论其教育主张,是机会均等的教育。

    唐老师:1、有教無類的先決條件是什麼?

    2、 現今應試教育,根本沒有辦法順性發展該,该如何補救?

    唐老师:1、有教無類的有教:表示這個老師要多多的充實才會「有教」, 如果自己不培养能力,教材準備的不充分,或者不能深入淺出的去講解, 這個不叫做有教。

    2、 無類是對學生的了解 ,是屬於哪一種類?哪一種根器?哪一種習性? 越了解学生的屬性,他就越能跟你站在同一陣線。 你教學的效果就會越好。

    有教是契理,無類是契機,能契理契机就是一個最好的老師。

    老師本身做這種訓練,就是把自己培養成顶尖的人才,人人才就長成這個樣子, 难到人才还長成別的樣子嗎?

    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

    周敬王3年,鲁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孔子三十五岁时,前往周朝拜访一位传奇的人物—老子。两大哲人相遇,孔子向老子问礼,辞别时老子也赠言予孔子。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是:“鸟,我知道牠能飞;鱼,我知道牠能游;野兽,我知道牠能奔走。奔走者可以用网捕捉,游者可以用钓线钓起,飞者可以箭射之。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老子,他就犹如龙啊!”这是非常高的赞美。

    而后孔子选择教授生徒、周游列国推展王道,老子选择骑牛出关。两大哲人可谓惺惺相惜,但志趣不同,即便有机会,也是无法相谋办事。我们面对主张不同的人,不必相与商议、谋划,但要有容异而并存的气度。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四十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白话解释】

    孔子说:志趣不合、主张不同,不必相与商议、谋划。

    【章旨】

    孔子教人要有容异而并存的气度,不可责异而强同。

    大家好,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很清楚说明善恶不能相谋,邪正不能相谋,甚至对于真理认知不同时,也不能兼容,怎么可以说本章是孔子教人要有容异而并存的气度,不可责异而强同?

    曹红:孔子毕生推行仁道,克己复礼,明知不可而为之;老子道法自然,崇尚无为,贵柔守雌,他们道虽不同,但同为轴心时代东方精神的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颗明珠。然而《论语》本章似乎只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差异,亦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未论及“和而不同”?

    若从经文文句来看,似无太多问题,但若能进入古注解释,可以发现有若干不同看法。例如:

    1.本章的“道”,是否指性与天道?

    2.君子与君子之间,道总相同吧?所以君子间必定能相为谋,小人异端才有不相为谋的问题?

    3.本章的道不同,例如善恶邪正之类?或者所谓的道不同,是指对于真理的看法不同?

    4.过去学者学老子者绌儒学,学儒学者绌老子,正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以现在看到的章旨,是因着古注所做的抉择与解释。

    唐老师:

    團體也可以大分為五種類型,第一種是在外观望,第二種是隨缘參加,第三種是來學習,第四種共同办事,第五種是可以承担。不管如何,各个層面都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是不是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秋莲:

    老师好!关于老师上述提及团体五种人是不是也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问题,学生试说说愚陋之见,敬请老师批评指正[抱拳]学生以为,五类人有可谋也有不可谋。志趣一致、又都有承担力的人自然是可以共谋办事的,而且是可以一起筹划方向和战略的。第四种人可以共谋一些具体的事情;第三种只是来学习的人,可以观察,看是否可以共谋大事。随缘参加和在外观望的人在战略规划上是无法与他共谋的。

    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以适道,未可以立,可以立,未可以权”,一起共学的人,方向未必完全一样,方向一样了路径也可能不同。

    但这五种人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外观望或随缘参加的人可能因为见到发现老师的内涵、团队的气象等等原因而改为愿意突破困难来共学的人。一起学习的人学着学着有了共同办事业的愿望和计划。

    唐老师: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類的人,公心最重要,有公心就是可以共謀的人,意見不一樣可以聽聽看誰比較合理。或是推展教育的,也是是有公心的,但是 他對经學不以為然的,這也是屬於道不同。 或是經学的本質是要人成聖成賢的,跟把經學當成才藝的,当成是一個世間的知識學問,這樣也是屬於道不同不相為謀!

    无论说话还是作文,要以能够明白通达为主,艳丽的词藻,还是要看场合使用。

    传说清朝的湘军名将鲍超,在一次战斗中被太平军围困,于是决定派人突围前往曾国藩的大营求救。鲍超是个文盲,只懂自己的名字,眼见身边写信请求救援的人还在斟酌用字遣词,情急之下,鲍超拿过纸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鲍”字,在周围画上许多圈圈将鲍字围住,然后立刻命人突围送信。送信的人虽然成功来到曾国藩营账前,却负伤而死。哨兵发现了纸条,呈报给曾国藩看,曾国藩马上知道鲍超被包围了,赶紧安排救援,救出了鲍超部队。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四十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白话解释】

    孔子说:说话作文,只要适切的表达意思即可。

    【章旨】

    孔子示人修辞之准则,以明白通达为主。

    【故事】

    无论说话还是作文,要以能够明白通达为主,艳丽的词藻,还是要看场合使用。

    传说清朝的湘军名将鲍超,在一次战斗中被太平军围困,于是决定派人突围前往曾国藩的大营求救。鲍超是个文盲,只懂自己的名字,眼见身边写信请求救援的人还在斟酌用字遣词,情急之下,鲍超拿过纸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鲍”字,在周围画上许多圈圈将鲍字围住,然后立刻命人突围送信。送信的人虽然成功来到曾国藩营账前,却负伤而死。哨兵发现了纸条,呈报给曾国藩看,曾国藩马上知道鲍超被包围了,赶紧安排救援,救出了鲍超部队。

    唐老师:

    辞要如何達?難道都不要其他的修飾詞嗎?這些文藻難道都不需要嗎?

    秋莲:

    学生以自己做文字的一点小经验来说说愚见,请老师批评:说话作文要明白通达,首先心中先明白通达,以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具体到说话和文字中,要言简意赅,凝炼通畅,而且是有逻辑的。通达不是说不要修饰词,而是不要主次不分,让华丽的辞藻掩盖或忽略了要表达的意涵。翻译有信达雅之说,好文章也是如此,首要信实、通达,如果还能文采斐然,那就更好了。文辞通达是根本,而文采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则要灵活掌握。

    唐老师:

    是的, 如上述。昔日某總理辦公室主任說他一生公務員生涯。奉行的就是:想清楚、講清楚、 寫清楚。 唯有想清楚、講清楚才能寫清楚, 而寫清楚就是辞達。 長官叫他進去的時候,他都已經想好方案,而且分析利弊得失,等長官裁示某個方案時,把長官的意思弄清楚,回去將這個方案表述清楚 ,以利下面的人執行,这樣的人会被倚重为左右手不是嗎?

    引导盲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注意安全你还能想到什么事情呢?孔子引导鲁国的盲乐师进场,这一路除了行路安全、座位位置,还有一一介绍在场贵宾,礼节十分周道,让盲乐师能有充分的准备、提高警觉、保护自己。孔子的高妙就化于这日用平常之中。

    今天分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四十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白话解释】

    盲乐师名冕者来见孔子,走到阶前,孔子告诉他,这是台阶。师冕走到坐席前,孔子告诉他,这是坐席。大家都坐定了,孔子告诉师冕,某人坐在某处,某人坐在某处。师冕是盲人,所以孔子将在场的人一一介绍给他,让他说话时,知道有所顾忌,知道哪些话当讲,哪些话不当讲。师冕离开,子张问老师,这是与盲乐师的谈话之道吗?孔子说:是的,这正是引导盲乐师之道,由于客人是盲者,所以主人须引导之,并告知各种注意事项,盲乐师虽无肉眼可看,但有心眼通达。

    【章旨】

    此章记述孔子接待盲乐师之礼。

    陈越华:@時哉時哉学生试着回答一下。孔子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包含了四点内涵:一,是对盲者的恭敬;二,这表达了孔子的尽地主之谊;三,孔子趁这样的机会教育弟子何为相师之道;四,也让盲乐师在讲话的时候有所顾忌,这里坐着的有谁,如果有季孙大夫,那么就不能谈政治,虽然盲乐师没有眼,但是有心眼,能做到心里有数,能进退应对。

    若有不对或说得不到味的地方,请老师学长补充指教。/p>

    时哉:@陈越华[强][强]如果说道在日用平常,那孔子就是能够在日用平常透过礼展现道的人。

    唐老师:

    這一章可以引申対人的服務,還有哪些可以學習的?

    海燕:

    老师好,学生试答下问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抱拳]

    這一章可以引申対人的服務,還有哪些可以學習的?

          答:这一章引申对人的服务,学生以为其间还含有更深一层的待客之道。“某在斯”,除了对位次来客的介绍,还有保护客人的仁心在内。善巧的提醒不会让客人招致无谓灾祸,可让宴会达至宾主尽欢之境。这是孔子身为主人尽己之诚的待客之道,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平日若能做到如此地厚待他人,必可多结善缘。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老师,道不离日用平常,处处都起示范作用。这般自然而然的身教、境教,更是当今父母和教育者要好好学习的。

    唐老师:服務这門極不簡單,如何做到貼心又有分寸, 公家的聯絡服務, 不同人講說不同要辦的事項外, 還有一些團體的是非嘮騷不滿,還要適當的化解,不能火上加油 破壞和合的團體, 對方對團體的不滿,除了道歉不卑不亢的說理由,实在我們理虧,還要在道歉之後的改進的事項告知。 無理取鬧的還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引申的地方很多, 如果沒有問題我們下一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卫灵公第十五解释加问答(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sr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