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一个很爱运动的人,早年运动是我最头疼的事,体育成绩不达标,跑步总是落在最后,总是笨笨的身影让我想与之绝缘。
到了一定年纪,身体的情况开始不稳定,尝试走近运动,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从沮丧到开心,从不得不到慢慢有享受的感觉。发现运动其实也跟我熟悉的心理咨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都是有节奏,有阶段的。
第一次出去跑步,没有几步就开始喘不动了,幸好发现了一种跑步的方式是快走、慢跑交替进行,才让我安心走走跑跑完成运动。之后才发现,运动并不是上来就干,而是要先做热身,最后做拉伸。
运动前要先让局部动一动,或是臂或是腿,让身体先小范围适应一下,唤醒身体做好准备。运动达人都会知道,运动前是一定要做热身,越充分后面的练习效果就越好。热身就是先与身体建立联结的过程。
这就像是心理咨询室中的咨访二人,要先有联结,建立关系之后再进行问题的交流。虽然有些来访非常着急,不断地要答案,咨询师却不直接给出答案。一方面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执行者在来访自己,另一方面是如果两人关系没有建立好,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停留在头脑的,难以深入内在,去到来访内心更深处看到问题的根源。
在每次运动结束后的拉伸,都让运动的部分得到舒缓、放松,以减少运动所带来的冲击。
咨询的探讨的过程也会或多或少让来访看到、体验到不同的内容,在结束前要对所交流内容进行总结,如果是冲击性话题还要对来访状态进行评估,“做了手术需要缝合”。结束前的“拉伸”很重要。
第二,运动的事情急不得,需要根据身体的情况一点点加量,着急也不行,加多了容易受伤。刚开始健身时去试课,教练很负责、投入,一件件器具尝试,一次就用了三个小时,结束时,教练还特意嘱咐再跑半小时。当场就感觉有压力,很想溜掉。虽然还有几次预约的机会,却再也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么大强度、这么长时间的运动。
来访的着急心情可以理解,深陷苦恼谁不想快点走出来呢?但是太快的过程会让人忽略其中的重要信息,尤其是让我们讨厌、害怕、紧张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常常是来访的关键阻碍之处,只有慢下来,才有可能看清楚----而这些往往需要先积累勇气、认知等,太快的步伐会反而会让人容易产生防御,逃回到过去的模式中。
第三,体验比理论更重要。知识的学习会让我们更多了解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运动与心理咨询相似的地方就在于,头脑知道与真正体验到、做到是不同的体验。体验到是身心收到的信号,理论可以给出指引,而实践中对理论的理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的阐释,让理论拥有了自己独有的注脚,理论不再是头脑上、不再只是文字,是身心一体的经验。
很多的体验是相通的,不用的角度,相似的历程,殊途同归,幸甚至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