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孝道自古以来,就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也是我中华泱泱大国的民族美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改变,大家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淡化,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也在逐渐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识,也总以没时间、没精力等各种借口,不能把“孝”付诸于行动。
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便成了父母的责任,他们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其中的心酸,想必只有当自己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才会明了。常言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成了家,身份发生了变化,担起家庭的责任,我们慢慢懂了;当我们有了娃,角色发生了变化,担起养娃的责任,我们开始明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有了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想法,会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开始摸索前行,会在针对孩子的出现各项问题时求助专家。但是对于父辈们,我们产生了一个断层,他们不懂教育理念,甚至说不太懂教育。所以在给我们带孩子时,可能会产生很多矛盾和问题。尽管如此,我们处理的过程中,仍然要十分注意,每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产物,不管社会现象或者教育方式,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换句话说,孩子们也需要宠爱,当父母声色严厉的喝止时,他们极度需要爷爷奶奶的怀抱。我想,这也是一种尊老,尊重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隔代亲,尊重他们的那个时代。
都说现在的孩子不会感恩,其实我觉得可能是父母做的不够,不够言传身教,让他们通过我们的言行学会尊重长辈;也可能是我们做的太够,够到事事亲为,让他们不懂感恩,习以为常,我想哪种方式最终都会走向一个坏的结果。马克思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是啊!为了孩子,我们更要在他们面前孝敬父母,教他们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一个人如果连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重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就更不要说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或对朋友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最近身边有这样一个例子,老奶奶住在闺女家,这是一个失伴多年的独居老人。现在年迈了,腿脚不便,眼睛昏花,已经无法独居,只能住在儿子或女人家。但她可能老了,事事喜欢唠叨,碎碎念,有时还要操心不该管的事,在儿子家也常常发生争吵。所以就出现了,这家住一段时间,那家住两天。有时我下班路过庭中的小院,看她独自一人坐在凉椅那,满目荒凉谁可语?听着她嘴中嘟囔:老了,不中用了,真是拖累人啊!心也感觉隐隐难过。我想,她在家里时,肯定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她的穿戴上看,相信儿子女儿对她一定很好,可是再好那都不是她自己的家,不能随心所欲的活着。当父母老了,他们一定不愿麻烦我们,尽管他们已经力不从心;当父母老了,他们一定不想唠叨,尽管他们本应安度晚年。我们能做的很少,让他们不要时时察言观色,委屈低头生活。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这就是你的家,像你养我时一样,你要吃好喝好,快快乐乐......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怪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他们也曾扶着你直起腰杆,蹒跚学步;不要嫌弃他们把饭菜与口水流在衣服上,他们也如此为你喂过饭;不要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因为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 他们却当动听的歌来听。乌鸦且反哺,羔羊且跪乳,何况我们生而为人呢?我们都想老有所依,我们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尚在,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