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老有所依
盗墓者的行规里,父子俩合作,儿子下去取货,父亲在外面牵着绳子。如果交换角色,取完货,一念之差,儿子就会把父亲丢弃在坟墓里,自个儿抱货而走。
年少时,我天真的以为那些老无所依的不幸,被推诿遗弃的遭遇是电视剧里才有的故事。
我以为父慈子孝,母怜女爱,弟兄和睦,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长大后我才发现现实恰恰相反。
人类的残忍代代传承,父母对子女的爱和付出永远是单向不可循环的。
父母可以为子女付出一切,在生命面前无所畏惧。
而子女对父母,大多时候一毛不拔。
01 那些故事其实就在身边
医生朋友的外婆86岁了,独自一人住在乡下。
朋友早上下了夜班,临时决定去探望外婆,到屋里才发现外婆昏倒在地板上已经一天一夜了,她立刻拨打120将外婆送进了ICU。
外婆的7个子女一致表示放弃治疗,以免人财两空。
他们积极忙着安排葬礼,无人去医院照顾母亲。
我朋友骂他们:畜生。
她坚持要抢救外婆,一切费用她来承担。她说只为了报答小时候外婆给过她的疼爱。她一边守在病床照顾外婆,一边联系养老院。外婆没有力气,用很轻微的声音对她说:都没有人管我了,你还来做什么?我朋友就一直哭,边哭边对外婆说对不起,对不起……最后,外婆还是被放弃了治疗。她作为一个外甥女,没有反对的资格。
小时候,我们农村院子也很窄,邻居间的房子紧紧相互挨着。
我们屋前的右边是一个小茅屋,与我们家仅一檐之隔。
茅屋里住着我的大奶奶。(爷爷弟弟的媳妇)
她在她帮小儿子照顾女儿到2岁的时候被气得双目失明了。她的两个女儿嫁到城市里过着有钱人的日子;她的三个儿子赚到钱后,也纷纷把房子修到村口去了,留她一个人在那小茅屋里面。
每个星期,三个儿子轮换来给大奶奶送午饭和晚饭。早饭是大奶奶自己一个人摸瞎生火煮鸡蛋,煮面条。我一直很好奇她是怎么知道柴火点着了,水又开了,面熟了,火被熄灭了的。
我长大后才明白,那都是被亲儿子媳妇给逼出来的本事。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自己的压水井,全村人都得去村里唯一的一口井里打水吃。大奶奶看不见,无法自己去担水,就常常没有水用。儿子们来送饭时总说晚点来挑水,可是却总是不放心上。大奶奶实在渴了,才低声的求我们给一碗水。我妈便帮她去挑两桶水回来。后来我们家灶房里打了压水井,我便每天都给她提两桶水再去上学。她总给我糖果吃。我坚持给她提了两年的水。上小学6年级的寒假期末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名,领通知书那天,我抱着奖品高兴的回家准备告诉她,结果还在村口,就听见了哀乐的声音,大奶奶走了。
那天早上很冷,她很不舒服,摸索着走到门边喊人,结果蹲在门口便再也没有起来。她就那样蹲着走了,灵堂设了好几天,那腿都是弯曲僵硬的,直到所有子女都回来,她身体才一下软下来,被儿子给掰直了。
如今大奶奶的大儿子也70多岁了,有2个儿子1个女儿,4个孙子,都挺不争气的,经济窘迫,于是个个儿都争着吵着要卖掉老人唯一的房子拿钱过日子。这个大儿子就时常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着外人控诉子女没良心,连养的狗都不如。
我们村子里面还有个老人,儿女10个。老人80多岁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其他的孩子都不管不顾,说老人从前偏心,尽故着小儿子。小儿子没办法,只好把老人拴在一个暗黑的屋子里面任其伴随着屎尿自生自灭,后来发现老人去世时,苍蝇已经飞满了屋子。
我邻居的外公,是解放后的大学生,3个孩子,他生命垂危的那段时间,大儿子媳妇顾着挣钱不理他,小儿子只要他的财产钱……大孙子想管,大孙媳妇却闹腾,最后他只能在他的外孙,我邻居的房子里住着。因为房间不够,邻居怀孕的妻子又只能搬到农村过完整个孕期……
这样的故事司空见惯,可每每听来还是让人心生感慨。
人性到底是有多么冷酷?
02 现在的我,不敢说我不是那样的人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江大河》33集里,老书记因为贪污了公款无脸见人而寻了短见,村民们没有感激老书记的付出,反而一边倒的要求父债子还。雷东宝愤怒的一脚踢翻了投票的簸箕,大骂他们无情无义。然后他跑上山坐在萍萍的坟前,痛苦无奈的说:从前,很穷,大家团结一心铆足了劲干,现在有钱了,日子好了,却个个都自私起来了。
其实并不是人性变了,只是环境变了,人性就暴露出来了。都说经济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然而,在越发理性的经济社会下,家庭和人之间的温情就越发薄凉了。
还有,为什么很多子孙很多的老人反而晚年更是凄凉?
根本还是因为人性的摇摆,人的态度也很难在环境中坚定不移,有人推脱,愿意承担的人就觉得不公平,内心不平衡就会驱使他也走向自私的一面。
我以前听闻这样的不敬不孝,总会义愤填膺,拔剑欲斩。
但如果真的来到未来,如果是自己处于那样的境地,是否又能抵挡和纠正当责任和负担来到自己身边时的害怕,逃避和自私,以及利益计算?或许在一副理所当然中,自己也会不自觉的成为朋友嘴里骂的那些“畜生”。
此刻的我并不敢说:我绝不会是那样的人。
其实我挺害怕自己也会被现实逼成那样的人。
但好像成长就是会成为心中讨厌的模样。
怎么办?
我只能在“成为”和“自我警醒”的不断反复中,使劲修炼,约束,控制自己。在当下,仔细的为未来的那个自己修枝裁叶,希望尽量把自己浇灌得高大强壮,那样就可以抵御狂风暴雨。
03 家的温度,可以传递
有了女儿后,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给她竖立一个做人的榜样。
幸好,我的父母辈们就是好的榜样。
外婆被查出癌症生命最后的那半年里,舅舅姨父们都极力出钱给她治病,舅妈姨妈们叶都轮流床前照顾。
奶奶88岁了,从50岁开始守寡,我的父母和伯父姑妈们都爱她,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也都孝敬她。她的穷孩子们,虽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那么有出息挣大钱,但却给了她最完整的家。
我虽不能算作大孝,但身体力行,敬爱自己的长辈和亲人,每见老者孤苦也会内心涌动,也默默的从不和楼下卖菜的老人讲价。
我始终坚信,家的温度,可以传递。
我想把这份温度传递到孩子的身上,让她也能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04 我想始终保持善意和怜悯
宗教里总有福报二字,来自于付出和舍弃的回向。
我想,如果我始终对这世间有爱,对生灵有慈悲,那凶恶残暴也不忍欺我。
最后,借杜甫的一首诗来表达悲天怜悯之我心。愿这份赤子之心不被岁月腐蚀,能与日月同升共起,永远明亮。
又呈吴郎
唐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在杜甫艰难贫困的旅居生涯里,曾经有一个西边的邻居妇人老来他家院子里打枣子去买了钱换些食物,杜甫知道她是一个没吃没穿没儿子的可怜人,就从不阻拦她。后来杜甫因为搬迁,把屋子借给了亲戚吴郎居住,妇人见着吴郎就总有点防备,因为心虚害怕。吴郎为了帮妇人,就在门外插上篱笆保护枣树,谁知竟适得其反,像是真的在阻拦妇人。于是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又呈吴郎,劝他撤掉那些疏篱,任其自由打扑。
后记
写下这篇文章,我只是想提醒自己,即便是生活再艰难,我依然要坚定固我,始终不被这社会和物质以及越发理性冷漠的人性而腐蚀,那颗怜悯关爱孝敬之心永不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