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朋友难得从国外回来,小聚了一会。
没做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只是简单地聊一聊天。对于向我这样,一直渴望出国游学,却基本已经错过这个时机的人来说,对国外生活充满了好奇。首当其冲的,必然是语言关。
我问了z这样一个问题:你英语几级啊?(这个问题,现在想来,应该是非常可笑的。)
他这样对我说:“在国外,已经不是英语几级的问题了。会不会英语,已经上升到能否生存的级别。”
我吃了一惊。因为,国内的很多出国留学广告,都是要求英语达到何种级别,才够到出国的标准。于是,刷题,刷分的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求过,滋生了买卖答案的市场。
见到我的吃惊和困惑的表情,Z说:大概四级的水平吧。
他告诉我:刚到国外的时候,英语还不是太好,工作的时候,经常被人骗,被人欺负。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感觉到,去国外生存,也许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的事情。
我以旅游的名义,也算去过了几个国家,然而,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歧视待遇,也许,游玩和真实的定居生存,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
去年,我自由行去韩国的时候,坐地铁,不认识路,用英文询问地铁工作人员,然而,我们的交流显得非常困难,他听不懂我的“chinglish”而我则听不懂他的“korealish”。走过的一位在韩国工作生活的日本人,见状,主动走过来,用英文得知我的问题后,再用韩语与工作人员交流,帮我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如此,很多次,你会发现,当地人都非常乐善好施,行李多,会帮你主动开门,会主动提供帮助,连点个餐,都会给你多一点等等。你能感受到整个城市的友好,多元化以及包容性。
然而,我经历的这些,却在那些真正在国外工作生活那些人口中,变得非常有争议性。
Z说:他们知道你英语不太通,会骗你,告诉你一些错误的信息,然后捉弄你,欺负你。
然后,我就开始不断地想象着这个画面:你在国外定居工作,公司聚餐,大家用英语侃侃而谈,聊的是只有他们才懂的梗,你看着他们在笑,想知道笑点,却又怕被笑话而不好意思开口问,于是只好尴尬地在一边陪笑。感觉自己就像个圈外人。于是,每一次的聚餐,便变得索然无味,到家也越发疲惫。长此以往,你会明显感觉到自己无法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无法融入到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工作无法尽心尽力,也起了打道回府的念头。
而这些问题的起因,就是语言问题。很多学生,在国内都是天之娇子,到了国外,却变成了能够被随意取代的角色。
回到国内,看着那些为了考高一点点分数而死拼的学生,看着熬夜反复刷题,做题目,看语法的学生。不知道,他们追求试卷的高分是为了什么。父母的奖励,老师的表扬还是同学的高看一眼。题海战培养出来的孩子,偏重于知识性,解题策略等。对于,内容的掌握,却不见得广泛。
也是应验了那句,交的出一张完美的答卷,却走不好自己的一生。
因为,它并没有成为你的一部分,考高分,并不代表你掌握了这门语言。
如何判断你是否掌握了一门语言,带着你现有的语言水平,去国外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你就能感知到什么叫只是会做题,而什么叫掌握了一门语言。这感觉怕是能刻进你骨子里一辈子。
所以,单纯地以提高分数为目的的学习,根本不会真正地让你在语言方面有质的飞跃。只能应付一时,而你学习语言的动力,也终将会是暂时性的。而没有从根本性上认识到学习语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将成为学习的最大障碍。
我曾听到过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这样说:我不想学英语,我以后又用不到英语。
也许,刺激一个人学习欲望最迫切的办法,就是让他遇到使用这份知识的需求。“这东西,我以后又用不到,学来做什么?”这是最正常不过的想法。
现在,在国内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学习英语的孩子,能够遇到的使用语言的最大最迫切的需求,便是考试。只有考试以及课堂才会用到的东西,而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和需求。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眼里看到的,只有试卷上不断提高的分数值并以此作为自己是否掌握语言的判断标准。
经历的少,视野便也就狭隘。
试卷得了高分,却依然没法像一个native speaker一样流利使用语言。张嘴便成了哑巴,舌尖现象比比皆是。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无用-----学了点没法使用的东西,而不是学了点没用的东西。不管是哪种理解,结果都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你还在只是为了一个分数在学英语么?
试试看以生存为目标吧,譬如:
“不掌握,就会死。”
这个,怎么样?
网友评论